張澤宇
某廠退休職工黃玉坤老人,患有慢性骨髓炎,手指關節處的病灶,至今未能痊愈,由于經常注射青霉素進行治療,現對它產生了耐藥性,故而療效較差。后來醫生給他改用了一種叫做克林霉素的抗生素,說是可以對付青霉素所產生的耐藥菌,而且此藥在骨組織中的濃度高。應用以后療效確實不錯,癥狀明顯緩解,疼痛減輕,膿性分泌物也少了,老人當然很高興。可是用到第9天時卻出現了新的癥狀,連著多日出現惡心嘔吐,頻頻腹瀉并伴有腹痛,大便呈稀水樣,還帶有粘液,弄得他日夜不得安寧,苦惱不堪,實在是挺不住了,只得再次到醫院找醫生。
醫生在問明情況和對其檢查后分析,這是一種藥源性不良反應,因為根據臨床的實際應用后發現,克林霉素對一些患者能導致發生偽膜性腸炎,而且發生率也較高,據醫學統計資料統計占2%~10%,多見于老年人和女性患者。醫生告訴老人這不是平常的痢疾、拉肚子,而是由于用藥所引起的,只得停用克林霉素,改用其他的窄譜抗生素,同時給予補充輸液等支持療法,幾天后腹瀉終于止住了。
克林霉素又名氯林可霉素,或稱氯潔霉素,是一種療效很不錯的抗生素,它并非是瀉藥,可是美中不足的是能使一部分患者用后出現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其實,類似這種副作用的藥物還真的不少,權且將其稱之為不是瀉藥的“瀉藥”吧。
抗生素類藥品中,能導致患者腹瀉的比較多,如頭孢氨芐、頭孢拉定、阿莫西林、紅霉素、曲古霉素、光輝霉素、新生霉素、灰黃霉素等以及磺胺類藥品。其中口服氨芐青霉素給藥一周后,腹瀉的發生率可達11%左右,其發生率的高低與服用的劑量有關,每日服用2克以上,發生率則較高。口服四環素,服藥時間較長,出現偽膜性腸炎亦很常見,臨床上具體表現為三種類型:一種僅有腹瀉癥狀,而無全身性的不良反應;二是腹瀉伴有葡萄球菌腸毒素引起的全身中毒癥狀,惡心、劇烈嘔吐、中上腹部疼痛、水樣瀉不止等,一般多是出現在用藥多日后;三是小腸粘膜壞死,嚴重中毒癥狀乃至發生中毒性休克。另如抗結核藥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為強效抗生素,是抗結核病的重要藥品,但有4%左右的患者,用藥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
抗高血壓藥品中,腎上腺素能神經阻滯藥,如普奈洛爾(心得安)等,可促使胃腸運動增加,大便次數增多,腹瀉就是常見的并發癥。長期服用利血平、甲基多巴,也會導致腹瀉。接受胍乙啶治療的患者,約有2/3的人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腹瀉。
利尿藥中的速尿、利尿酸、安體舒通,抗心律失常藥奎尼丁,強心甙類藥物洋地黃毒甙、地高辛,降脂藥中的安妥明、消膽安等,長期應用,皆可致腹瀉,胃腸消化系統不良反應都較常見。
抗膽堿酯酶藥新斯的明、酶抑寧,能促進腸蠕動而引起腹瀉。抗腸道阿米巴藥喹碘仿、雙碘喹啉、卡巴胂等,因直接作用于腸道平滑肌,引起腸蠕動增加,故有半數用藥者會發生腹瀉。另外,還有抗腸道寄生蟲藥甲苯咪唑,抗甲狀腺藥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抗躁狂癥藥碳酸鋰,以及某些抗組胺藥的長時期應用,抗癌藥氨甲蝶呤、氟尿嘧啶、6-巰基嘌呤等,都可導致發生腹瀉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許多藥物都有引起腹瀉的副作用,故當你在生病用藥的時候,如果事先對該藥的不良反應有所了解,就能夠正確地判斷是不是藥源性因素造成的。所以說,不單是瀉藥能產生瀉下的作用,而某些不是瀉藥的藥品也能導致腹瀉,切不可盲目使用止瀉藥來止瀉,或者誤將其當成痢疾來治療,因為這不但會事與愿違,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正確的做法是停用引起腹瀉的藥物,另選作用相同的藥物治療,腹瀉也就自然不會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