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衛華
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再婚率不高,城市再婚率不足5%,農村就更低了。即便老年人得以再婚,但婚姻質量普遍差,成功率也比較低。這一方面有傳統習慣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與人們的認識偏差有關。所以,老年人再婚要想得到一個比較完美的結果,應該努力避免以下三個方面的偏差。
一是目的偏差。男性老人再婚往往以“有個伴”,能“找個伺候的人”來照顧自己為目的的居多,而女性老人則以貪圖男方財產或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希望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找個靠山的居多。這樣就容易鬧出矛盾,一方面女性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沒想到老來還伺候別人;另一方面男性老人辛苦一輩子得來的錢物,不希望完全與人共享,特別是子女更不會答應。
二是性格偏差。老年人的個性、氣質、生活習慣等已經定型,而且相當固執,可塑性幾近于零。相對年輕人來說,老年人再婚可選范圍小,交往時間短,相互間了解難以深入。見見面,再來往幾次,覺得行就結婚,感情基礎薄弱,重建家庭難度大,難以找到有共同語言、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又比較接近的配偶。而老年人要求他人認同的意識比較強,容易導致雙方矛盾的產生。
三是感情偏差。老年人在處理自己過去的關系上,很難做得恰到好處。畢竟同原配有過長時間的美好時光,有的老人喜歡回憶往事。這樣容易令對方產生不滿,雙方還容易拿對方與原配作比較,想起原配的好處來,令新人不滿;如果說原配不如新人,原配子女會十分反感。只要子女反感,再婚的幸福必定大打折扣。
老年人要想提高再婚質量,必須自身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雙方一定要有較深入的了解,力求避免這些偏差,再邁入婚姻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