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珍
夏季高溫是我國氣候的一大特點。由于副熱帶高壓的強烈影響,造成我國大氣異常增溫,即使在我國“最北極”漠河,也曾出現38度的高溫。據測定,當氣溫達35-39度時人就感到奇熱;而當氣溫高于40度時,人們便覺得“赤日炎炎似火燒”了。
人的耐熱能力
人到底有多大的耐熱潛力?科學家通過試驗表明:在干燥空氣里,人能在72度時忍受1個小時,82度時能忍受49分鐘,140度時可忍受26分鐘。如果人體不直接接觸熱源,空氣絕對干燥又通風良好,還可忍受更高溫度。
不過,人體的熱感還與空氣濕度有關。當空氣濕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氣溫剛高過28度,人也會感到悶熱;溫度再高時,便會發生中暑昏迷。因此,氣象上規定我國高溫災害性天氣標準為:長江以南最高氣溫》38度,或最高氣溫-->35度,同時相對濕度》61%;長江以北最高氣溫》36度,或最高氣溫達33度,同時相對濕度》64%。
致死的高溫極限
人體的耐熱本領雖然很強,但還是有一定限度的。當氣溫和濕度高達某一界限時,人體的熱量散不出去,體溫就要升高,以致超過人的忍耐極限,人即死亡。當人們穿著衣服時,衣服造成一種“次環境”,人體的散熱量要少得多,導致死亡的高溫極限還要低一些。
高溫使人體發生生理功能減退,心臟供血不正常,常常危及人們的健康。中暑是最常見的現象。根據廣州近10年的人口死亡資料分析,在氣溫達到34度時,死亡人數即有所增加。廣州夏季溫度不到34度時,月平均死亡37人;超過41度時,月平均死亡41人。另一組統計資料顯示,上海市夏季溫度達34度以上時,夜間溫度每升高1度,則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度,死亡增加10人。
防暑降溫要得力
要密切注意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預報,積極采取得力措施。具體措施有:規定高溫安全標準,隨時向人們發布警報信息;及時采取隔熱、通風和冷卻措施,通過增大空氣流動速度,可以促進散熱和把熱源所產生的熱量帶走。此外,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養生和保健,高溫時期飲食宜清淡,同時經常變換菜肴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