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為民等
突發事件報道的原則
突發事件從來都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新聞事件,突發事件的報道政策性強、影響力大,報道突發事件尤其是災難性事件對新聞媒體和記者是一種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不僅是對記者的頑強精神和意志力的磨礪,也是對媒體和記者在重大事件面前能否作出正確分析和理性選擇的考驗,更是對涉及參與處理事件的官員的黨性和良知的檢驗。
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必須從大局著眼。一方面,新聞媒體必須增加社會責任感,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以正確的心態和最適用的方式報道突發事件,不獵奇、不炒作、不激化矛盾,避免引發新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機密以及可能引發社會恐慌情緒和不安全心理的突發事件,可以用內參的形式反映;對于暫時沒有完全調查清楚的災難事故,可先發簡訊,再作后續報道。從大局著眼,要求新聞媒體和記者站在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上去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而不是站在事發當地領導者和責任者的立場上去決定報道的角度和取舍,更不能受地方不健康勢力的左右。正因為如此,在江西萬載爆炸案、廣西南丹礦難、山西繁峙煤礦爆炸案發生后,新華社、人民日報和當地主流媒體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冒著被追殺、暗算的危險,深入事故現場調查,用現場錄像、內參、互聯網發布等多種形式上報黨中央、國務院,促成了事故的調查,使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地方官員受到黨紀政紀的處罰和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有關領導部門應嚴格執行國家和上級關于突發事件報道的法規和原則,從大局出發遵循突發事件的報道原則,除法規明令禁止的內容外,拆除壁壘,排除干擾,讓新聞媒體按照新聞規律自主報道突發事件,使重大問題讓人民群眾知道,監督事件的發展和對官員的處理,做到政府滿意、社會滿意、媒體滿意。河南焦作大火發生后,上百家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聞訊前往采訪,有關部門嚴禁記者進入現場,又有意封鎖消息,甚至動用公安人員沒收電視記者的錄像帶,記者只能從外圍群眾和傳言中獲取信息,結果各家媒體報道的死亡數字、現場處理情況懸殊巨大,讓人真假難辨,造成更大程度上的思想混亂。
對突發事件報道要講時效。在過去的年代里,人們對突發事件發生后幾天,甚至一年半載之后才予公布見怪不怪。今天,一些官員為了逃避責任,有意隱瞞事故、封鎖消息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違法違紀行為,在實踐中也根本不能奏效。他們可以掐斷電話,威脅知情者不得泄露消息,可以不準當地媒體介入和報道,但阻擋不了外地媒體的采訪和報道,阻擋不了人們采取各種形式舉報,也阻擋不了多媒體信息發布。惟一正確的選擇是迅速向社會公開隱情,借助新聞媒體的宣傳引導輿論、消除猜疑和流言,抓緊分分秒秒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搶救生命,處理事故。
時效性也是新聞的生命。1912年4月14日晚,美聯社波士頓分社夜班報務員肯尼迪意外地收到一個海難呼救信號:
"火速前來營救,我們撞上了冰山,這是遇難求救信號(CQD),船只位置北緯41度46分、東經54度14分。"
美聯社審慎地發出一條簡訊:?眼美聯社紐芬蘭密斯角4月14日星期日深夜電?演今夜10時25分白星輪船公司的"泰坦尼克號"稱急需救援。次日凌晨1時20分,《紐約時報》電訊室值班員收到美聯社這則簡訊,報社新聞編輯主任范安達立即決定把已經上機的頭條新聞撤下來,換上美聯社的簡訊和"泰坦尼克號"自英國南安普頓港首航紐約的消息,標題是《泰坦尼克大海中觸及冰山,行將沉沒》。剛過2點,"泰坦尼克號"上電訊悄然中斷,意味著已經沉沒。凌晨3點半截稿時間將至,范安達派人把資料室內有關"泰坦尼克號"的所有資料找出來,馬上寫成幾篇背景資料,并準備了2200名乘客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名單、船長史密斯的照片及簡介。星期一上午,當倫敦和紐約其他報紙還在以謹慎和觀望的態度等待輪船公司的權威消息時,一大早上市的《紐約時報》第一版登出大字標題和內容:《新郵輪"泰坦尼克號"觸及冰山午夜船首已開始進水下沉,婦孺登上救生艇撤離險境凌晨零時27分電訊已告中斷》。最先抵達海難現場的"卡帕夏"號輪船救起655名幸存者,晚上8點20分,白星輪船公司沉痛宣告"泰坦尼克號"失事。至此,《紐約時報》對"泰坦尼克號"事件的報道轟動了紐約、全美、歐洲和全世界,成為人們最為關切的話題。①爭分奪秒不僅是新聞媒體的責任和信譽所在,也體現了全社會對突發性事件和不幸者的關注。而講究時效性和真實性本來就是新聞的應有之責。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應該體現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精神。對突發事件尤其是災難性事件的報道決不能只停留在對災害后果的事無巨細的描述上,更不宜以一種悲觀、絕望的心態渲染災難的危害,而應突出人們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表現出來的臨危不懼、舍己為人、集體主義精神,在災難的冷灰色調中增加暖色,增強人們戰勝困難的信念。1998年夏,長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全國軍民在黨中央、國務院指揮下,開展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洪搶險斗爭,全國上千家新聞媒體派出記者到抗洪搶險前線采訪,報道抗洪前線許多感人的事跡。其中,攝影記者在抗洪搶險前線洲灣拍下的《母女重逢》,記錄下親人被大水沖散后在災民安置點意外相逢的悲喜交加的場景,母親的憔悴不堪和欣慰、女兒的驚魂未定和期待,構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既表現了災難的嚴酷,更突出了生命的頑強。突發性災難事件往往是與死亡和不幸聯系在一起的,是對生命的否定,但人們抨擊災難、生命重逢、劫后余生的經歷卻是投向災難的一道陽光,最終會驅散人們臉上的悲傷。而對突發事件報道的主旨與其他報道一樣,都是給人們以信念和力量。
要關注突發事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突發事件在瞬間對環境和社會造成強烈的震撼,其影響往往也是長遠的,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任何一起突發事件之所以發生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些人為事故的發生往往是與官員的瀆職、腐敗聯系在一起的,違背客觀規律的蠻干和盲目行為也不可避免地會付出代價。新聞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應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對問題作出深層次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和存在的隱患,提醒人們注意和全社會關注,亡羊補牢,防患于未然。大興安嶺特大火災發生后,《中國青年報》以《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一組深度報道,一反"小災小凱歌、大災大勝利"的報道模式,從林區管理模式的不合理、領導者的官僚主義、指揮者的失誤等多方面闡述了火災發生的必然性和后果的嚴重性;報道還從更深層次揭示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關系,警告人們:對森林無休止的砍伐和對自然無情的掠奪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濃厚的思辨色彩給這組報道以思考的力量,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和強有力的輿論監督作用。在輿論的作用下,國務院作出決策:全國林業系統先后停止大規模的森林采伐,林業工人從砍樹轉變為植樹。
新聞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這其中有兩層含意,一是媒體和記者在采編活動中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嚴格審查報批制度,自覺維護突發事件現場秩序,配合正常的現場處理工作,服從合法合情合理的現場指揮。二是報道突發事件必須符合法律精神,依照法律規定評判是非,不得與法律規定唱反調,以免誤導公眾。
新聞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及時介入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成果。在第一時間報道突發事件,是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需要,是法律賦予的權利,是黨和人民的重托,正如《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為今天中國的新聞媒體能直面事故感到欣慰。因為,我們的黨和政府是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正代表,面對災難和事故,黨和政府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眾的安危和利益,想到的是舉一反三,吸取教訓,最大限度地杜絕和減少災難、事故的發生。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當然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權利將事故的真相及時告訴人民群眾,使人們從不愿看到的事故中引出正面的積極的結果。"②在2003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十屆一次會議和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議,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建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制度,內容包括通過新聞媒體迅速把突發事件發生的原因、影響、危害及處理措施告訴公眾,以穩定人心,引導公眾輿論,加強輿論監督,消除謠言和誤解,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政府和民眾萬眾一心,共度難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會2003年4月18日要求,對突發事件報道,媒體可以"先聲奪人",以正視聽。顯而易見,當我們整個社會從容面對突發事件時,也意味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注釋:
①《外國新聞史教程》第306-307頁。
②《假如媒體缺席……》,《人民日報》2002年8月27日。
媒體有責任實現公眾的知情權
知情權概念最早由美國記者肯特·庫柏提出。它是指"公民有權知道其應該知道的信息,國家應保障公民在最大的范圍內享有獲取信息的權利"。①也就是說,公民對于國家的重要決策、政府的重要事務以及社會與普通公民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權利。知情權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執政黨的方針政策,還包括政府掌握的一切關系到公民權利和利益的,以及公民個人想了解或者應當讓其了解的其他信息。它是公民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公民基本權利的起點。普通公民只有及時了解社會上即將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事情,才能對自己的生活作出相應的安排,以便于趨利避害,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利益。因此國際人權公約組織將其界定為人類的基本權利。當一件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發生時,讓公眾擁有知情權,不僅是對其生存狀態的一種保護,更是新聞媒體對公眾在社會環境中地位上的一種尊重和真正意義上的人格關懷。
突發性事件一般是指突然發生,并呈現出異常狀態,大眾對此缺乏思想準備卻普遍予以高度關注的新聞事件。由于此類事件通常是負面事件,且具有來勢迅猛、影響范圍大、破壞性強等特點,因此其產生的原因和發展變化進程以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都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任何社會都不可能避免天災人禍,但是卻有可能依靠媒體迅捷的信息傳播和輿論指導減少災難帶來的副產品--社會恐慌??梢哉f,媒體在突發性事件中的反應能力和報道水平是衡量其實力和價值的重要指標。筆者認為,媒體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切實的努力:
在突發性事件初始階段,新聞媒體應發揮監測環境的功能,及時而迅捷地成為"社會雷達",是實現公眾知情權的前提條件。
監測環境是媒體的第一功能,也是媒體實現公眾知情權的前提條件。媒體發揮這種功能通常表現為它會準確、客觀地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信息,提供給公眾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新聞,及時通報一切危險的情況,以確保社會及公眾生存的需要。筆者以為,如果對一些突發性事件暫時不作報道,一個時候好像壓住了某種不好的影響,實際上卻可能事與愿違。"千島湖事件"、"廣東非典事件"就是實例。再者,公眾的承受能力也并非如想像的那樣脆弱。如果公眾能從正常渠道了解事實和真相,知道了應該知道的信息,也就不會去猜測和傳言,從而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這從廣東媒體全面報道非典事件后,廣東公眾的"搶購風"和恐慌迅速消散的表現中足可見一斑。
在突發性事件中,新聞媒體遵守新聞的公開性原則,成為透明的"信息平臺",是實現公眾知情權的基本條件。
新聞媒體有義務確保信息發布的及時、真實和公開。加大對突發性事件報道的透明度,還可以成為抵御突發性社會恐慌的預前反應。它不僅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而且是保障社會民主和公眾知情權實現的基本條件。但是,值得關注的是,我們身邊還存有這樣一種觀點:當遇到突發性事件時,如果記者在沒有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時,為了遵守公開性原則,急著發消息,這樣不僅會有損真實性的原則,還可能會在社會上產生消極的影響。其實,新聞報道是一個不斷接近真實的過程。在突發事件中完全可以通過連續性的修正報道來實現公開性和真實性的統一,同時也兼顧了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
在突發性事件中,新聞媒體發揮輿論引導的基本功能,切實當好"社會媒介"的角色,是實現公民知情權的必要條件。
當遭遇突發性事件時,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和傳播會深深地影響公眾對事件和相關問題的理解和判斷。"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媒體告訴他們發生了什么,而且還希望媒體通過對事實和信源的選擇及有傾向性地提供信息和觀點來影響他們在某個突發性事件或重大問題上應采取的立場。"①社會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面對突發性的事件,在"權威"聲音的缺席下,得不到可靠信息指導的公眾往往只會重視直觀看到的現象,更傾向于相信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信息,會很輕易地受到各種傳言的暗示,從而喪失基本理性的判斷。再加上人際傳播失真性高的特點,信息會越來越背離事實本身。回顧在"廣東非典事件"發生的初始階段,由于我們的主流媒體沒有及時地在危機應對方(政府)和危機受害方(群眾)之間搭建信息橋梁,而把輿論控制權拱手讓給小道消息,使非正常傳播渠道大行其道,使公眾陷入了不確定性因素的包圍中,造成了對公眾知情權的傷害。權威聲音的"遲到",廣州乃至全國各大城市頻繁出現的藥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搶購風波就是一個實例。
注釋:
①李希光、趙心樹《媒體的力量》第1頁,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
非典凸現傳媒的預警功能
從廣州地區發現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病例起,中國傳媒就開始經受一場大的考驗。從1949年建國開始,中國傳媒業從當時的政治環境出發,通過"選擇"新聞來控制輿論。對于突發性事件,我國媒體一直有"捂蓋子"的傳統,但時至今日,通訊技術高度發展,信息溝通渠道日益便捷,大眾知情權意識普遍提高,再用過去一味封鎖的方式來控制輿論,控制所謂的"負面新聞",不但不利于社會穩定,反而有可能帶來社會騷亂,造成傳媒公信力缺失。
預警功能是媒介的首要功能。新聞傳播產生于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最初的需要就是人類的生存需要。原始社會人們為了趨利避害,防止飛禽猛獸的襲擊,常常在了解到危情之后爭相轉告。"第一個發現熊的人,僥幸未被吃掉,不論是為了警告趨避,或是為了糾合除兇,一定要去報告其他人類。"①可見,新聞活動的首要功能就是監控環境,預警危機。正是因為這種功能,人類才得以生存和發展。由于社會發展,公眾對于外在信息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因為時空的限制,每個個體或群體對于信息的掌握都是相對單一和片面的,所以,承擔溝通和傳遞公共信息職責的媒體誕生了。在進一步的發展壯大之后,媒體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包括宣傳功能、輿論功能、娛樂功能等,而最基本的預警功能卻被人們漸漸淡忘。殊不知,離開預警功能,談其他功能都是舍本逐末。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及時發現危機和險情,為人類消除生存恐慌,這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更是新聞媒介最天然的功能。
加強媒介的預警功能有利于社會穩定。長期以來,由于某種思維定式的影響,在我國突發性事件一般被認為是具有負面影響的新聞,傳媒從社會穩定的角度考慮,對于這類新聞或是隱而不報,或是避重就輕,使大眾無法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負面新聞"的報道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會引發相應的社會反應,但是經過報道之后,人們掌握了事實真相,有利于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反而會產生正面的結果??梢姡撁嫘侣勈强梢赞D化的,而其中的關鍵就是信息渠道的暢通,特別是對于威脅到社會成員生命安全和財產損失的事件,媒介應該發揮預警功能,使之盡量避免。因而從更深層次來看,負面新聞的報道和預警有利于社會穩定。前一段時間華盛頓連環槍手殺人案,每一起事件媒體都是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而并未引起恐慌,公眾在了解真相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配合當局做好防范措施,也有助于最終找到破案的線索。這是因為長期以來由于媒體和政府的良性互動,整個社會都顯得很有理性,無論是政府的決策還是媒體的反應,整個社會并沒有因為媒體的介入而失衡,反而會由于獲得的信息比較對稱和平衡而作出比較合理的應對。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形成的媒體良好的信息傳播機制,能夠使恐慌在較短時間內消弭。
發揮媒介的預警功能是尊重受眾知情權的體現。從傳媒產生之日起,預警功能就是媒介天然具備的,是媒介的首要功能,但長期以來卻被其他功能所遮蔽,有時甚至不得不服從于媒介的政治功能。"廣州非典事件"讓媒介的預警功能進行了一次最本色的演示,讓傳媒人更深刻地看清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榮膺的社會責任。預警功能不能充分發揮,除了媒介自身的問題外,還有許多外在的因素,比如新聞政策法規的不完善、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但是通過非典事件,傳媒運行的整體環境應該會有一定的改觀,民主觀念也會更加深入人心。這個改變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互動的。通過現實狀況的刺激,產生意識領域內的變化,再去推動現實發展。
注釋:
①薩空了《科學的新聞學概論》第3-4頁,香港文化供應社。1947年再版。
②謝鵬程《公民的基本權利》第26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