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闖
今年1月1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出現嚴重舞弊現象》的新聞,使得個別地區"考風不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記者在采編這條新聞的過程中,再次深刻體會到要做到客觀地報道"硬監督"類的"事件性"新聞,就必須運用"紀實"的理念與手法,用"事實"說話。
事實的"獲取"
在考試前兩個月,有知情者向記者反映近兩年來湖北鄂州地區自考舞弊現象嚴重,筆者于考試前一周趕到鄂州開始進行暗訪。在考試前一天,筆者來到了當地重點考場鄂州市第一中學,在考務辦公室記者了解到,每個考場都安排有兩名監考教師,考場外有多名流動巡查人員,同時,記者還在現場發現每個考場內都安裝有電子監視器,如此嚴密的監考設施,明目張膽的舞弊似乎根本不可能發生。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意外",記者和攝像在距離考點大約50米遠的高層建筑上搭設了"掩體",在這里通過使用變焦鏡頭后可以較為清晰地觀察到多個考場的情況。
1月11日是考試第一天,當記者在清晨7點鐘左右來到鄂州第一中學時,發現校門口的兩家書店已經開始營業了,許多考生爭相購買印有重點習題答案的紙條,一些考生使用剪刀當場裁剪。此時,記者意識到這種考試前的舞弊準備已屬于一種群體行為,應迅速做好拍攝可能出現舞弊行為的準備,而"夾帶、入場、抄襲"這條證據鏈必須是完整的,缺一不可,于是記者跟隨一名考生,用隱性拍攝設備記錄下了其折疊紙條,攜帶入場的全過程,事后這組鏡頭成為支撐全片的重要"證據"之一。在考試開始大約半個小時后,記者通過攝像機隱約看到在一些考場內出現了騷動,但由于當天早晨有霧,能見度降低,無法清晰拍攝,而此類題材的電視新聞,"畫面"毫無疑問是第一要素,因為表現"舞弊"的惟一手法就是紀實,只有記者"看到"是不夠的,此時必須讓攝像機充當觀眾的眼睛。由于事先準備較為充分,隱性拍攝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近距離拍攝到的畫面共有20多分鐘,在成片中使用了30多秒,并且是全片最為關鍵的"細節證據"。這再次證明了隱性采訪在調查類新聞報道中的不可替代性,可以說沒有這幾秒鐘的關鍵"畫面",這起嚴重的自考舞弊事件就無法被媒體曝光從而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查處。
在前期調查采訪中,記者看到鄂州第一中學的校門上掛有"信得過考場"的牌匾,由于使用隱性拍攝設備無法拍全,為保證暗訪的隱蔽性,這個畫面在拍攝計劃中被放在了最后。在第一天考試散場后,攝像記者站在馬路對面用最快的速度肩扛攝像機拍下了這個"特別"的畫面,這記"遠攝"也成為整個采訪的最后一個鏡頭。
事實的"表現"
由于自學考試屬于國家高等教育根本性考試制度之一,考試舞弊對于考生意味著成績作廢。因此,對素材的選擇與使用必須慎重。記者在完成了當天的拍攝后,連夜乘火車趕回北京,由攝像記者繼續觀察第二天的考試以及其他考點的情況。12日上午10點半鐘記者回到電視臺,在第一時間將拍攝情況向主管領導進行了匯報。按播出要求,寫稿與編輯工作必須在幾個小時內完成,如何在短時間內對現場紀實的聲畫進行合理地選擇與組接將直接影響到整個新聞的真實感。由于電視畫面是稍瞬即逝的,要讓觀眾在幾秒中的時間內看清并理解,對重要細節"點化"處理是較為有效的。記者在編輯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畫面進行了慢動、定格與標注,以強化這些鏡頭的沖擊力。由于負面報道播出后往往會給被暗訪的對象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片中大量使用了當事人背影畫面或無具體指向的畫面,但由于新聞真實性的需要,一些關鍵性畫面中的人物活動細節被強化,并且沒有使用"馬賽克"。稿件內容經過了主管臺長與主任的仔細推敲,一些帶有主觀評論色彩的文字被刪改,直白的表述使"攝像機"成為目擊事件的"第三只眼",增強了報道的客觀性。在審片過程中,筆者與前方的攝像通過電話聯系得知,當地其他兩個考場也存在類似舞弊現象,證實了這種舞弊并不是偶然突發,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在考試結束兩個小時后,片子在當天的《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對時效性的強調進一步增強了受眾的真實感。
在素材的選擇與整理過程中,一些屬于"口證"的內容被筆者放棄了。如暗訪中多名考生向筆者講述了為何敢于在考場上肆無忌憚地抄襲的原因,但"口證有憑"是調查類報道基本原則之一,由于缺乏"旁證"或"物證"的支持,這些超越了"畫面"的"內幕"記者沒有在片中使用。
事實的"驗證"
一篇結構完整的調查類新聞應該給被調查對象"說話"的機會,讓各方當事人都有機會"說話",才能體現出事件報道的客觀性。對考場內各種舞弊細節的展現只是用紀實的手法對新聞事件的描摹,而整個舞弊事件的報道在結構上還需要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當事方對舞弊事件的判斷與認定,也就是對"新聞事實"的認定。記者在節目播出的第二天返回湖北,開始對鄂州自考舞弊事件展開后續報道。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節目播出的當晚,湖北省教育廳與教育考試院相關人員召集了所有監考人員對考試情況進行了調查,有關部門在當天就做出了處理決定,在文件中認定了鄂州自考舞弊現象嚴重,與中央電視臺報道內容基本相符。記者迅速完成了對相關人員的采訪,在1月13日《新聞聯播》節目中又播出了湖北省有關部門對舞弊事件展開嚴厲查處以及教育部關于嚴肅考風考紀的兩條后續報道。及時的反饋增強了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可以說事件性新聞的后續報道是整個新聞事件的延伸,對新聞事實是一種有力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