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沛君
資源即潛在的財富,已普遍受到當今時代的強烈關注。電視資源也不例外:電視廣告、電視節目、電視劇、電視設備、電視人才、電視基礎設施等等,大凡帶電帶色帶音的東西,都無一不收匯于電視人的視線之內,可謂一覽無余。就電視資源而論,似乎已沒有新的疆土可開拓了。
但本文所關注的,卻恰恰是上述資源之外的東西,如果按傳統、固有的視角去審視今天的電視資源,大致上都是前人說過的東西。但如果以發展的視角再去看看今天的社會, 卻又有許多新領域,許多亟待開采的肥沃土地。
一、何謂電視新資源
電視資源,就概念而言,是有嚴格的界定的。但當我們引入一個新的因素:發展,它的外延即被擴展。
當今社會的進步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傳媒資訊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電視資訊由于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支持,在傳媒資訊中的分量也越來越重。伊拉克戰爭,抗非典戰役,都顯示出其他傳媒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電視資訊和社會發展在同步行進,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我們電視人,在挖掘新的電視資源時,把社會發展的因子納入其中;從發展的視角審視社會資源的方方面面,我們會驚喜地發現,還有許多領域未被開發,還有許多資源亟待開發。
舉例來說,在國家形象、地區形象已日益成為一種無形資產,周邊輿論環境成為制衡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重要因素的今天,電視資訊由于它在形象塑造上獨特的功能,成為推進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反過來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求,它的形象塑造,對外正面宣傳的呼聲,就成為一種新的電視資源。形象塑造,正面宣傳,都是政府行為,都需要財力投入,人力、物力保障,對電視人而言,這就是一種寬厚、豐富的電視資源。
旅游業已成為當代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散布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旅游資源極其豐富,那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過去,要天下人都知道,天下人都來游,天下人都來消費,已成為今天旅游業的普遍共識,電視資訊由于它的音畫兼俱成為把景點向天下人推介的強有力渠道,毫無疑問,旅游業的需求已成為新的電視資源。
廣而言之,社會進步的方方面面,只要它是具有內在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行業,而不是逐漸衰老被社會所摒棄的行業,在信息爆炸、傳媒靈通的今天,都可以成為新的電視資源,供電視人去開采、挖掘、整合,變為把電視事業做大做強的滾滾財源。
簡言之,新的社會需求和發展即是新的電視資源。
二、以發展的視角篩選社會需求
社會的進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涉及市場經濟體系、宏觀調控體系、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等五大體系,它的內在動力要求改革原有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適應的部分,還要求五大體系要有聯系地、分步驟地整體推進,還要求分出輕重緩急,適時適度、有機配合地推進。在電視人面前的社會需求也就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表現形式。怎樣以發展的視角去發現社會需求,找出最重要、最緊迫的社會需求,就像采金人尋找最富的金礦一樣,成為電視人能否尋找到事半功倍的捷徑的關鍵。
社會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有急有緩;社會進步是多方面的,但有重有輕,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要把最急最重的社會需求變為電視資源,可謂電視人的首選。而首選的第一原則,應當從發展的視角去篩選。
三、以發展的視角整合社會需求
當我們把新的社會需求視為新的電視資源的時候,萬不可忽略一個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即整合。
當一個新的社會需求被電視人篩選出來時,往往是社會的一個方面,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的制約,它還不能轉化為電視資源,像煉鋼煉鐵一樣,還必須有其他需求因子的介入。
其他因子的介入需要電視人去發現,去整合,去協調,在這里,有沒有發展的視角,是電視人能否點石成金的關鍵。
用發展的視角去整合社會需求,要求電視人站在時代的潮頭,與時俱進,觀念更新,關注世界前進的步伐,從這個高度審視社會百業的內部發展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有一個適時、適度、適量的整合,像廚師烹飪一席美味大餐,整合的操作過程也是一個系統過程。大千世界,變化莫測,各行各業在社會進步的潮流中,發展的需求多種多樣,強弱程度各有不同,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需求,而行業和行業之間,職能部門和部門之間,職能部門與行業之間,需求的點,需求的度,各自潛力的優勢大小,都要靠電視人通盤考慮,周密策劃,多方協調,巧妙組織,擰成一股繩,才能轉化為一種電視資源,整合到一項大的電視事業中去,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電視財富。
四、以發展的視角適應社會需求
在當今世界,發達國家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是因為這個國家的文化能力和它的社會需求相適應,從而呈現出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局面。
電視資源是一個國家文化能力總和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所述的新的電視資源原本不屬電視資源的范疇,只有當我們從發展的視角審視社會百業內在的進步動因時,它才具備電視資源的可開采性,在我們論及了對社會需求篩選和整合之后,又一個關鍵點擺在了我們面前,那就是適應。
"適應"有兩個方面:一是電視人、電視資源目前具備什么水平,即文化能力的強弱;一是社會需求達到什么程度,能否整合到一定規模。這兩者是否可以接軌、結合,從而達到一種和諧。
不適應的事例不勝枚舉,要么是文化能力不強或超前,要么是社會需求太弱或超前,許多項目成了一廂情愿紙上談兵,或者胎死腹中,或者虎頭蛇尾,或者中途夭折。
推而廣之,電視人能夠站在發展的角度審視百業,不斷篩選出各行各業潛在的進步動因,掌握好"適時"這個度,實現和諧完美地結合,新的電視資源便百煉而出,把它注入到電視事業中去,又何愁電視事業做不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