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聰
一位輕生者的親身經歷
在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舉辦的專題報告會上,年近四十歲的李先生聲淚俱下地講述了他十余年來鮮為人知的經歷:
十多年前,李先生的母親患了肝癌,疾病的折磨使老人難以忍受,治病的花銷更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經濟困境。善良的老人一方面想解除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也不想再成為家里的負擔,于是;她選擇了上吊自殺。
當時的李先生還是個年輕的小伙子。母親的死對李先生的打擊太大了,尤其是母親選擇的這種死的方式,更讓李先生無法接受。在母親死后的一年多里,李先生始終很郁悶。終于有一天,李先生選擇了離家出走。這一走就是八年多,在這八年多的時間里,李先生從沒與家人聯系過。有好幾次,“死”的念頭都在他的腦海中閃過。多少次,李先生在醫院精神科的門外徘徊,但最終還是沒有跨進去,因為他怕別人說他是“精神病”。他想找人傾訴自己的苦悶,但又不知誰值得信任。前不久,李先生從媒體得知北京有一個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于是他到該中心去了一次,“考察”了一下該中心的環境。十天后,他又一次去了該中心,這一次,他找到了可以傾訴的人。目前,李先生正在該中心接受治療。
中國的自殺率高居世界第四
看到李先生在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時臉上流淌的淚水,我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毋庸置疑,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針對“弱勢群體”的求助機構和措施也越來越多,那么,為什么還會有人選擇自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呢?究竟有多少人自殺而亡或自殺未遂呢?我們應當怎樣幫助這些人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與會的心理專家們。
中心的執行主任費立鵬先生介紹說,在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自殺數據的39個國家中,中國的自殺率高居第四。據衛生部報告,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自殺死亡、200萬人自殺未遂。深入分析發現,自殺是我國全人群第五位、15~34歲人群的第一位死因。這與15~34歲人群軀體疾病較少,因軀體疾病死亡的比例較低有關。每發生一例自殺死亡或自殺未遂,都會對其家人和朋友隨后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自殺給國家造成的經濟和社會負擔也是相當巨大的。毫無疑問,自殺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農村女性易沖動
我國的自殺特征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不同:農村高于城市,農村的自殺率是城市的3~4倍;女性高于男性,女性的自殺率比男性高25%,這一差異在農村年輕女性中尤其突出;農村老年人自殺率高,尤其是老年男性。
據中心研究科的李獻云主任介紹,精神障礙和家庭糾紛是兩個最重要的自殺原因。醫學專家在分析441例自殺成功案例的自殺原因時,認為抑郁癥和其它精神障礙占全部自殺原因的41%、家庭矛盾占24%;而在278例自殺未遂者中,家庭矛盾占全部自殺原因的52%,精神障礙占29%。這說明那些沒有精神障礙的自殺未遂者,在潛意識里不一定真想自殺。他們的自殺行為多半屬于沖動行為。其中50%的自殺未遂者在自殺前考慮了不足兩小時,28%的自殺未遂者則只考慮了不到10分鐘,就作出了自殺的決定。看來,沖動和輕率真的能鑄成大錯啊!
李主任說,在引起家庭矛盾的生活事件中,夫妻吵架或不和、生活規律的重大變化(多與精神障礙有關)、經濟困難、對工作或學習不滿、與父母、子女或配偶的家人不和等占有很大的比例。李主任向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她是一位29歲的農村婦女。她和丈夫及一個5歲的兒子生活在一個中等收入的農村家庭里;她性格外向,喜歡交友。她和丈夫一般一個禮拜吵一次嘴,但總是一個鐘頭左右就和好了。一般在播種和收割季節,這種吵架次數多,聲音也大,因為在這種時候,她不僅要下地干活,而且還要操持家務,有雙重負擔。那年夏天,正好是播種的季節,由于又累又急,她和丈夫在地里大吵了一架,當時有好多人圍觀。吵過后,丈夫回家只給自己做了飯,這時她的朋友都勸她別再生氣了。她回家的時候情緒還挺好,說:“別擔心,我才不會為這個死呢!”她到家的時候,丈夫已經出房門洗澡去了。她把衣服洗了,復給孩子做好飯,然后就喝了大量的殺蟲劑。服毒之后,她馬上叫兒子去找爸爸回來救她。接著她被送往當地的衛生所,只輸了些液體。第二天轉送到縣醫院,但醫生已無力回天。第四天,她死了。臨死前,她對自己的父母說,不要怪罪丈夫,這不是丈夫的錯。
在我聽來,她的家事不算什么,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似乎太不值得。但她為什么卻為這點小事就自殺呢?研究人員在分析了這個案例后發現,這位農村婦女以前從未有過自殺的念頭,也沒有抑郁癥的病史,但她卻有自殺的沖動性,而且她知道,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村子里有4個女人喝農藥自殺了。
李主任說,在中國農村,沖動性自殺的比例非常高,這與我國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對自殺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認識不夠有一定關系。這些人往往易受周圍人的自殺行為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的大范圍的老年人自殺的調查更可以說明問題:在所調查的自殺老人中,80%生活在鄉村,61%從未上過學,52%服用農藥或鼠藥自殺,50%有血緣關系的人或熟人有過自殺行為,65%有精神障礙,25%有過自殺未遂史,僅5%曾在精神科就診。如果這些因素作用在一個人身上,那么這個人自殺的可能性就相當大了。
城市承受壓力大
相對于農村來說,城市人最主要的自殺原因當是社會的激烈競爭給人們帶來的生活壓力。這種生活壓力可能是引發抑郁癥等精神障礙的主要因素。專家分析,隨著我國重大社會和經濟改革進程的擴大和深入,離婚、失業、移民、獨生子女教育、學習壓力等問題可能會日漸增多,這可能會導致未來幾年自殺率的升高。對此,專家的忠告是:社會改革的進程不以我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社會的重大變革,我們應當不斷調整自己,豐富自己,適應社會。不要走進死胡同,用老觀點、老方法看問題和解決問題。曾有一位抑郁癥患者三番五次地自殺,先是煤氣中毒,后又跳河,但都被人救過來,最后他又選擇了跳樓,這一次,他真的死了。其實,如果他在出現心理問題時積極地尋求幫助,或許抑郁癥不會找上他;如果他的家人及周圍的人積極地進行自殺干預,或許他不會死。
自殺干預需要多方面的社會力量
在參加會議的人中,有一位為大家所熟悉的加拿大人一大山。這位名人出任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形象大使”。這位:中國通用地道的中文說:“在西方,如果有人有了心理問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找心理醫生,他認為這很正常,沒有人因此而笑話他。在中國,盡管有那么多的自殺者有精神障礙,但其中大部分人卻不會去找精神科醫生。”這可能與中國的傳統觀念有一定的關系,中國人罵人的時候,常常會罵對方有。精神病”!?就是因為大家認為精神病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應該得的病。另外,中國人講的是“家丑不可外揚”,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為“家丑”而痛苦的那些人,不會輕易找人傾訴或咨詢心理醫生,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泄,心理障礙得不到解決,便容易產生自殺行為。大山說:“之所以擔任這個形象大使,是因為我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我愿意通過‘名人效應為中國人多做點事。不久,人們將會看到我所做的公益廣告,希望我的參與,能夠使公眾更容易了解什么是心智理障礙,多學習心理知識和解決心理危機的方法,并且互相交流與溝通。”一個“老外”尚且能如此,難道我們自己就不能為自殺干預做些什么嗎?
自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及精神衛生問題,如果將自殺預防措施局限于醫學或精神科領域內,顯然是不夠的。為此,專家提出了如下干預措施:
全面提高公眾(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
對公眾進行健康教育,讓大家認識到解決問題的其它辦法。
加強高致死性農藥、鼠藥和某些危險的處方藥物的管理,限制其方便易得。
提高農村地區醫務人員對自殺未遂的急救水平及處理心理問題的能力。
及時調解家庭內部矛盾,必要時可求助于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機構。
盡量避免接觸周圍有過自殺行為的人。
出現心理危機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設有24小時800危機熱線電話,并開設心理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