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長明
皮皮6歲,剛上小學一年級。他的性格正像他的名字一樣,頑皮、好動。
最近,他得了一種怪病,一到吃飯時間坐到飯桌旁就肚子痛,飯也不能好好地吃,一個月下來,面黃肌瘦,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到醫院看病,驗大便、做B超,甚至還做了胃鏡,都沒有發現問題,這下可把他的爸爸媽媽愁壞了。這天,他這個“疑難病例”落到了我的手上。
我一邊給皮皮檢查一邊了解病情。檢查確實沒有問題,追問病史時,我發現皮皮的肚子痛與吃飯有密切的關系,于是,我就圍繞他家的飯桌進行了追蹤。
皮皮的爸爸是民警,媽媽是營業員。由于爸爸媽媽工作忙,皮皮小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在他奶奶家過,上小學時才隨爸爸媽媽住在家里。皮皮在奶奶家時,爺爺奶奶把他視為掌上明珠,啥事都依他,從不讓他受委屈,所以,給皮皮慣出了不少壞毛病。回到自己家就不同了,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決心改掉他的壞毛病,就對皮皮嚴加管教。他們平時忙于各自的工作,無暇顧及皮皮的事;只有吃飯時一家三口才能聚在一起,他們就把吃飯的時間當成了教育孩子的好時機,于是,餐廳成了“法庭”。
比如,皮皮和鄰居家的孩子打了架,媽媽在飯桌上就會把他大罵一通;皮皮考試成績不好,爸爸會用筷子點著他的頭大發雷霆;家長會上老師點了皮皮的名,爸爸媽媽丟了面子,皮皮又逃不掉這場飯桌“審判”……如此這般,皮皮一坐到飯桌旁就緊張,食欲全無,久而久之,他心理上形成了壓力,懼怕上飯桌吃飯,導致厭食、腹痛,造成營養不良。
找到了皮皮肚子痛的病根,就應從根源上進行治療。需要“吃藥”的當然是他的爸爸媽媽了,于是,我給他們講了不良的飲食情緒對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影響。
從生理角度看,吃飯時專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既可品嘗食物的味道,又可增進食欲,利于胃、胰、膽等分泌消化液,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家長總是在進餐時對孩子絮叨責備,會使孩子心不在“食”,食不知味,食欲不振,難免誘發孩子生理上的疾病。再則,飯桌上經常性的指責,也使孩子對吃飯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恐懼,就是俗話說的對吃飯“發怵”。孩子上飯桌便如坐針氈,感到壓抑,長此以往,也容易導致心理障礙。
皮皮的父母認同了我的分析,并且從那天開始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平時抽時間關心皮皮的生活和學習,如果皮皮做錯了什么事,就避開吃飯的時間,耐心地給他講道理。在飯桌上,很輕松地用三言兩語了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講點有益的文化知識和鼓勵孩子向上的好人好事等,創造一個良好的“餐桌文化”氛圍,這些做法對孩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沒幾天,皮皮吃飯時不再肚子痛了,也想吃飯了,身子也壯實起來。此后,他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一些壞毛病也逐漸地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