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旭
一份對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社會調查表明:預計從2000年到2050年,我國高齡老人將以年均4.6%的速度遞增,比60歲以上老年人的2.5%和總人口0.4%的年增長速度都快;高齡老人數量將從1200萬增加到1.14億以上,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由9%上升到25%,屆時每10個人或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1名高齡老人。調查顯示,高齡老人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少、喪偶率高、普遍結婚早、終身未育率低、大多數與家人同住、以居家養老為主。
有專家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長壽時代”,因為人口的平均壽命在逐年遞增。這本來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然而它也帶來了一個沉重的話題,那就是——如何養老?人們越來越多地看到,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的無奈,“空巢”家庭那種“白發對著白發”的生活的種種不便,甚而是獨居老人所面臨的危險與凄涼……在物質文明已經相當發達的大中城市,養老真的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嗎?
北京大學有一個老年人互助中心,并已在燕園形成了一種“養老模式”。北京大學人口學研究所的蔡文楣教授曾經告訴記者,它并不是什么“模式”,而是幾年來在摸索中形成的一套辦法。北大老年人互助中心的一個顯著特征便是“輕老年幫助重老年”,許多退了休的—60多歲的老教師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幫助七八十歲的老人們,特別是那些“空巢”家庭。老年人互助中心是非贏利性的,一些老教師還把自己的稿費捐贈出來,作為組織活動的費用。誰都知道北大有個“愛心社”;多年來,愛心社的同學在老年人互助中心的安排下,已幫助過100余戶老年家庭。蔡文楣教授告訴記者,安排學生人戶服務時,會盡量安排和老教師同系的學生,這樣交流起來會更方便。曾經有一位學識淵博的物理系老教授,當愛心社的同學去他家服務時,他給他們講自己研究了一輩子的晶體物理現象,給他們彈琴、唱歌;學生們一邊幫老人做家務、整理外文書籍,一邊給老人講社會上的一些新鮮事、校園里的一些新思想,房間里不時發出一陣陣的笑聲。愛心社的同學們說,通過開展助老服務,我們感覺自己長大了許多,懂得了將來如何去面對衰老、面對死亡。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勤表示,作為一個迅速增長的脆弱群體,老齡人口中的老年婦女應該受到全社會的特別關注。調查顯示,老年婦女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享有退休金,多數人則成為家庭養老的主要對象,而現代化進程削弱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近幾年,家庭養老不落實的現象主要發生在老年婦女身上。此外,盡管婦女的壽命超過男性,但相比之下患病率較高。調查研究表明,女性的長壽是以高喪偶率為代價的,男性老年人口中失去配偶的約占174,而女性老年人口中失去配偶的達到172。獨居、缺少幫手、悲傷和孤獨,可能使老年婦女的生活狀況惡化。上海市的一項調查表明,特困老人中,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到21世紀中期,全球新增加的老年人中,25%來自中國。到那時,世界每4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年人,而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是中國老人。從現在起,中國肩負著解決世界175至1/4老年人的問題,是跨世紀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有關專家呼吁,落實和鞏固家庭養老、教育家庭成員為老年人提供足夠的經濟、日常生活、精神方面的支持,是提高老年人的整體素質,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