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政
下肢靜脈曲張系下肢淺靜脈系統處于伸長、蜿蜒而曲張的狀態,是一種常見病。許多女性懷孕后,隨著胎兒月份的增加,會出現下肢或會陰部的靜脈曲張,不但行動不便,而且很擔心這種病會影響自己和胎兒的健康。
造成下肢靜脈曲張的原因是婦女懷孕3個月以后,孕婦的血容量逐漸增加,在將近足月時,血容量可增加25%以上。孕婦的體重至足月妊娠時,平均增加10~12千克,妊娠前半期約增加3~4千克,后半期約增加6~8千克。胎兒、胎盤及羊水的總重量約為5.5千克,這部分在分娩時排出體外,增加的其余部分則在產后逐漸減輕,約在產后3個月恢復正常。體重增長總量中的60%是水,主要分布在血漿、胎兒、胎盤、羊水、子宮、乳房及組織間隙中。子宮體積的增大和胎兒、羊水等的重量,會壓迫盆腔內的靜脈和下肢靜脈,使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致使下肢,尤其是腿部的內側面、會陰部、小腿和足背上的靜脈彎曲鼓露,踝關節處及腳部發生水腫。由于靜脈曲張和水腫,常使孕婦穿不進原來的襪子和鞋,行動上也多有不便,嚴重的還可能并發痔瘡和促發心血管系統的疾病。
為了避免下肢靜脈曲張和下肢水腫,在懷孕3~4個月后,孕婦應盡量減少站立體位。睡覺時,若下肢有水腫或靜脈曲張,可用枕頭等把腿部墊高,以利靜脈血的回流。還可以穿上高強度的彈力襪進行防護,以防靜脈血栓和靜脈瘤的發生。
一般來說,懷孕婦女的下肢靜脈曲張是單純性的,經過休息和睡眠,靜脈曲張的程度可見減輕。如果不見減輕,且水腫逐漸向小腿、大腿、會陰部、腹壁甚至全身發展蔓延,并伴有高血壓和蛋白尿,則應考慮是否有妊娠中毒癥的可能,要盡早去醫院檢查治療,以免對孕婦和胎兒產生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