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厚
據《南方都市報》2003年2月22日報道,江西某少婦由于認定10年前的一次拔牙手術使自己的美麗一去不復返,最近再一次和醫院對簿公堂,索賠160萬元人民幣。現在少婦的右腮深深地凹陷了下去,凹陷處的皮膚毫無彈性地垂著,整個右臉也因此一起下垂,眼、鼻、嘴、耳朵都向下耷拉著。她哀嘆:“我活脫是一個‘陰陽臉!”
據這位少婦回憶,1993年她因牙痛之苦,到一家醫院牙科拔掉了3顆槽牙。在拔除第三顆牙齒前,打麻藥時針插進去的地方和以往不同,痛得她眼淚都掉下來了。都是拔槽牙,為什么打麻藥的地方不同呢?其實,我們口腔里雖然只有二三十顆牙齒,但支配它們的神經有很多,而且各不相同。因此,在拔不同的牙齒時,在不同的地方進行麻醉也就不難理解了,甚至有些牙齒只需要麻醉一針,有的地方卻需要三針。另外,拔牙注射麻藥前,只有個別的醫院會先采用表面麻醉藥涂抹于進針處,然后再打針麻醉。大多數情況下,醫生會直接進針,出現一些疼痛是正常的,尤其是麻醉下頜傳導神經時。但這些疼痛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可以忍受的,患者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醫生在進行操作之前,應盡可能多地和患者進行交流,讓他們心中有數。
對于患者來說,一旦醫生開始操作,就一定要認真地與醫生配合,比如按醫生的要求張大嘴、不要動等。這些看起來似乎不難,但當受到疼痛刺激時,就不那么容易了。常有患者因為疼痛,無法控制自己,本能地進行躲閃、逃避,結果嚴重的影響了醫生的準確操作。要知道,在小小的口腔內,神經血管排列緊密且相互交織,在此處操作不慎,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給患者帶來類似江西少婦那樣的痛苦。因此,患者為了自己的安全,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姿勢。如果發生了異常感覺或實在無法忍受疼痛時,應依靠手勢等其他方法,在保證頭部不動的前提下通知治療醫生。
麻藥一般5~10分鐘就會生效,此時,患者下唇、舌半邊或半側面部等部位會有麻木的感覺,局部會喪失痛覺,但觸覺、溫度覺都還存在。如果打完麻藥后,局部反而出現疼痛、出血、腫脹等異常現象,則應考慮麻醉意外,此時應告知醫生,查找原因并尋求解決方案。也有個別患者在打了麻藥后,拔牙時仍然感到痛。可能的原因三種。局部炎癥。當組織發炎時,周圍組織液為酸性,使麻藥效果減弱。因此,一般來說,有炎癥時應先消炎后拔牙。局部解剖變異。如頜面發育畸形、口腔腫瘤等,使局部解剖發生變異,導致麻藥不能打準,影響麻醉效果。最后是個體差異。對于局麻藥物的敏感程度每個人是不同的,如經常飲酒的人,相同量的麻藥對他們就可能效果較差。
再說那位少婦,拔牙三個月后發現自己的右臉小了點,她第一個反應就是想起三個月前的那次拔牙手術,但因沒有什么肉體上的痛苦,就沒再去找醫生,而是每天忙忙碌碌打工養家。直到1997年,凹陷越來越明顯,以至影響了容貌時,她才想起到醫院去給自己的右臉做檢查,并于1999年,以“拔牙麻醉導致神經性損害”將醫院告上法庭,卻因訴訟請求超過了訴訟時效而敗訴。不甘心的她不得不再次上訴,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少婦的遭遇是讓人同情的,但我們更應從中吸取深刻的教訓,即一旦發現異常現象,就要立刻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而不能一拖再拖。具體到拔牙來說,拔牙后會有疼痛,一般術后1~2天就會消失,如果傷口較大,則會延長到1~2周。局部的傷口愈合根據傷口大小而不同,大傷口一般到1~2個月后也就愈合了。還有拔牙打麻醉時造成的一些如口角麻木、面部偏癱、腫脹等暫時現象,也會在術后很快消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由拔牙產生的不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好轉。如果其中的某種癥狀沒有逐漸恢復,而是始終未見好轉,甚至逐漸加重,此時患者及家屬就應及早到醫院進行復查,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類似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