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海
正當有關部門因“僧”(工作人員)多“粥”(工作崗位)少,而為婦女再就業想盡了各種點子的時候,北京市海淀區的一項針對2000對夫婦的調查顯示,6成多的職業女性情戀自己的“港灣”,愿意回家從事家政,做一名合格的專職太太。
婦女參加社會勞動,始終被認為是提高婦女社會和經濟地位的重要標志。而現在,竟然有一大半的在崗職業女性要“打道回府”,愿意在家當太太,是社會倒退還是社會進步?讓人一時難下結論。
對這項調查,婦聯的同志頗感失望。她們認為女性放棄工作的同時,也就是放棄了權利和尊嚴,男女平等將成為一句空話。而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協會的專家卻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們認為收入越低、文化程度越低的婦女,越是擔心回家會影響自己在家中的地位。相反,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女性卻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她們是“能人”“下崗”,有很強的自信心和較高的自我評價。她們認為,相夫教子更具有社會價值,家庭是她們“再就業”的理想之地。還有的專家認為,男女平等并不是說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就是平等。重要的是男人女人能各施所長,在感情和人格上能夠相互承認和尊重。更何況太太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已顯示了能力和才華,已證實的結論不會因為“打道回府”而輕易被自己和他人所否定。
根據太太要“回家”的社會現象,許多關注這一動態的人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回家沒飯吃的太太肯定是不愿意回家的。因為養家糊口是人的一種生存本能。于是有人猜測,想回家的太太一定是家中的“糧草”已經備足,心中有了底,才敢于自愿“下崗”,在家中美美地享受“港灣”的溫馨。當然,有的太太是因為丈夫的收入頗豐,家中有大樹,太太可乘涼,太太相信夫妻之間的感情,相信丈夫能養活她,那么她為什么就不能在家中當一名合格的“后勤部長”呢?
現在各單位的工作崗位競爭激烈,上崗下崗的問題始終困擾著相當多的職業女性。為了不下崗,女性們只能忘我勞動;為了不下崗,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忍氣吞聲;如果人際關系不融洽,更是覺得上崗是受罪。上述現象使太太們的身心相當疲憊,如果不是為了掙錢吃飯,怕是早就回家當專職太太了。另外,太太的苦惱只能向丈夫傾訴。本是“同根生”的丈夫自然要為妻子的苦惱而擔憂。在這種情況下,丈夫同意太太“回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因為這種“逃避”可以減輕雙方心理上的壓力,使精神愉快起來。
男主外、女主內,是人們從生活實踐中總結的一種結論。許多在崗夫婦早就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如果丈夫在外掙錢,太太在家操持家務,教養孩子,各盡所能,倒是一個不錯的家庭分工。事實上,人們每天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上班時,男女拼命地趕路;下班后急匆匆地往家走,等夫妻做好了飯菜,已是夜色較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但厭倦,而且疲憊。在這種情況下,太太萌生“在家務工”,丈夫希望回家后就有一口熱乎的飯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讓人略感寬慰的是,由于國家勞保政策的保證,即使太太“回家”,也不是空手而歸,只要工齡到了一定的年限,就會有一定的“退休金”。許多單位人滿為患,極力想減員增效,也愿意少花錢達到太太“回家”的目的。這恰恰符合了一些太太們的想法。有了基本的生活金,太太“回家”時,心里就比較安定踏實了。另外,如果太太在單位收入不高,再扣除在外吃飯的伙食費、交通費等,太太們會覺得劃不來,也會促使太太產生“打道回府”的想法。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早已有了男女分工合作的先例。荷蘭等國家還頒布了法律保護專職太太的權利。美國的一項統計還表明,美國婦女在家創造的價值相當于全國GDP總量的28%。這說明太太在家務工絕不是單純的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務,同樣能創造可觀的勞動價值。
當然,這項調查結果只是太太們心里的想法,如果真的讓其“退役”,是否還是鐵了心回家去?另外,太太回家后,短時間內心情會覺得舒暢,但長期在家,會不會覺得很空虛無聊,會厭倦這種“退休”生活,甚至眷戀在崗時的工作環境?這也是一時難下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