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有春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地處東經118度51分,北緯32度4分,坐落在南京市東郊的紫金山(又名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今屬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qū)。
明孝陵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次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殉葬妃嬪46人,宮人10余人。
朱元璋死后,設孝陵衛(wèi),有兵卒5600人參加警衛(wèi)陵園。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因此,整個孝陵建設工程前后沿續(xù)了30多年時間才完成。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我國“明清皇家陵寢”中的明顯陵(湖北鐘祥)、清東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縣)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7月3日,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南京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天,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明孝陵,是一個以朱元璋陵墓為主體的、占地約297公頃的文化遺存,其保護范圍達31平方公里,可分作三大塊:第一塊為明孝陵,第二塊為明東陵,第三塊為明功臣陪葬墓。
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玄宮所在地寶城,縱深2.62公里。當年孝陵內植松10萬株,養(yǎng)鹿千頭;內設神宮監(jiān),負責定期維修和祭祀;外設孝陵衛(wèi)以保護陵寢。
明孝陵坐北朝南,謁陵路線是由南向北。從陵墓形制上看,又可分神道和陵寢兩大部分。
神道
第一部分為神道,自下馬坊至孝陵正門,包括下馬坊、神烈山碑、禁約碑、大金門、碑樓(四方城)、神功圣德碑、外御河橋、神道石刻(石像生群、石望柱)。其中下馬坊為兩柱沖天式石牌坊,寬約5米,高為7.8米,坊額正反兩面均刻有“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體大字。
下馬坊西北距大金門約755米,是明孝陵的導引部分,位于神道的最前端,其建筑年代約在1400年左右。1980年,南京市中山園林管理局在維修下馬坊時,將已斷裂的下馬坊柱礎從寧杭公路上挖出,向北位移了近20米,將下馬坊重新樹立了起來。所以,現在人們看到的下馬坊已不是原來的位置了。
在原下馬坊的東北側,有兩塊后起的石碑,一塊是神烈山碑,一塊是禁約碑。明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下令改紫金山為神烈山,在原下馬坊東北側立“神烈山”碑。碑原有石質碑亭,現碑及四石柱礎尚存。碑為豎式,坐北朝南,高4米,寬1.46米,厚0.73米。
禁約碑與神烈山碑并列,位在其東,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崇禎皇帝下詔在明孝陵立“禁約碑”,重申保護明孝陵,嚴禁破壞孝陵龍脈,違者從嚴懲治。碑為臥式,坐北朝南,碑身僅高1.41米,寬5.21米,厚0.43米;碑額高0.40米,寬5.31米,厚0.52米;碑須彌座高0.65米,寬5.52米,厚0.74米。
大金門原為陵園的大門,門面朝南,為三孔券門,東西寬約26.66米,進深8米,高約5米,頂部結構已毀。據康熙《江寧府志》記載,大金門兩側原有長達22.5公里的紅墻將整個陵園圍住,現墻已不存。
碑樓位于大金門北約70米處,內放置有明成祖朱棣于永樂三年(1405年)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高6.7米,碑基座為一巨型石制龜趺,龜趺座高2.08米。碑文為朱棣親撰,記朱元璋一生事跡,楷書陰刻,長達746字,是南京附近明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塊碑。碑樓呈正方形,四面各開有券門,原為黃瓦重檐,墻四角有石雕龍頭,飛檐滴水,惜頂部結構已毀,四周圍墻尚存,形如堡壘,因此又俗稱“四方城”。
明孝陵設有三道御河,過了外御河橋就進入了神道。神道依山就勢,作蜿蜒曲折布置,全長865米,可分為兩段。一段方向西北,長615米,地勢略有起伏,方向屢屢改變,兩側布置神獸6種12對24只,均相對而置,兩臥兩立,依次為獅、獬豸、麒麟、駱駝、大象、馬,每列相距16丈2尺,每對相距8尺5寸。神道繞過梅花山南麓,折而向北,到欞星門為止,長250米,有石望柱二,白如玉,雕鏤云龍紋;緊隨其后的是4對石人,分別為文臣、武將各兩對,武將身披介胄,手執(zhí)金吾,高一丈三尺,文臣頭戴朝冠,手秉朝笏,高一丈二尺。
陵寢建筑
走完神道,就進入明孝陵的第二部分,即陵寢主體建筑部分。這一部分自欞星門至寶頂,包括欞星門、內御河及金水橋、文武方門、特別告示碑、御碑亭、碑殿、享殿、寶城前御河及升仙橋(大石橋)、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
方城為明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外部用大石條建成,中間為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34級臺階拾級而上,兩邊底部作須彌座狀。出隧道,正北即寶城南墻,上橫刻楷書“此山明太祖之墓”。在寶城前垣分左右兩路夾道,直通方城頂部的明樓。
寶城位于陵宮的最后面,是朱元璋的陵寢所在,為一直徑325~400米、周長約1000米的崇丘,寶城內中部隆起的部分為墳頭,稱為“寶頂”,經科學探測,證明內建有玄宮,且未曾發(fā)掘過。
明孝陵的主體建筑坐落在紫金山南麓,從欞星門起到方城止,排列在南北縱軸線上,顯得莊嚴、方正,均衡、協(xié)調,符合封建君權和神權思想。
但損害最嚴重的也是這一部分建筑。明末清初,孝陵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地面木結構建筑大多毀于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zhàn)。如:欞星門原有5道,現僅有大石柱礎6個。御河橋原有5道,現只有3個,且非明代構件。文武方門原有5座,三大兩小,現僅有一個,為清同治以后建,門的左右兩邊還可以看到原來門斗的痕跡。過了文武方門,原來是中門,也有方門5座,門內有神帛爐2,左右廡30間,門外有御廚二,其左為宰牲亭,右為具服殿,皇帝在此更衣,以便祭奠,但現在都已毀了,改建成一座碑亭,中間立有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謁陵時所題“治隆唐宋石碑”;后來乾隆兩次南巡,又在東西兩邊題詩立碑。孝陵的享殿原來規(guī)模很大,稱孝陵殿,東西九楹,南北五楹,一共45間,目前只能見到60多個大石柱礎,大概毀于清初。詩人屈大均《孝陵恭謁記》載其謁陵時,嘗見“有牧馬一番兒(指滿洲兵)方斫殿柱,柱上金龍鱗爪,半欲摧殘。臣大均予以多錢,拜之而求免”。魏世效《孝陵恭謁記》也說:“殿柱三十有六,去地二尺許皆為刀斫傷,或折柱三分之二。殿兩旁多貯馬糧,牧羊馬,若種蔬圃者交跡于殿外。”
太平天國時,清軍江南大營設在孝陵衛(wèi),明孝陵一帶正是戰(zhàn)場,以致享殿盡毀,墻垣圮傾。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復時,僅建守陵房屋三間,規(guī)模縮小,舊貌已失,殿中僅供奉著朱元璋的畫像。再如,方城上面的明樓毀于清咸豐三年戰(zhàn)火,頂部已塌,現僅存墻體。
東陵與陪葬墓
明太子朱標的東陵遺址,據考古調查,位于孝陵陵宮東垣以東約60米處,與孝陵毗鄰。
朱標(1355~1392年)為朱元璋長子,洪武元年(1368年)13歲時被冊封為太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陜西”,“比還,獻陜西地圖,遂病”,于洪武二十五年甍,“附葬孝陵東”。
陵墓坐北朝南,北依山地,南臨一片平崗,其布局與孝陵制度相同,只不過規(guī)模、內涵有所減少,如中軸線上的主體要素寢園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寶頂均有設置。文獻上記載,東陵還建有具服殿、神庫等,但缺少孝陵的方城及明樓。這可能與朱標之子建文帝尚未來得及為之建造有關。
東陵的陵寢在制度上有特色,如第一進院落兩側圍墻呈弧形向寢園大門內收,使之平面作龜背狀。另外,東陵未見有獨立設置的神道石刻和御河上的御橋,說明東陵與孝陵位于同一陵域內,共用一條神道和御河橋,也說明了北京十三陵那種將朱棣長陵的神道作為后世歷代皇帝共用神道的制度,是從朱元璋的孝陵承襲而來。
1999年以來,經過考古發(fā)掘和遺址保護工作,明東陵現已建成為一座遺址公園,成了孝陵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據史料記載,在明代,整個紫金山(鐘山)都是明孝陵的陵域范圍。王煥鑣《明孝陵志》云:“鐘山之陰,明功臣陪葬者十余人。”
在這個區(qū)域中,尤其是在鐘山西部和北部,分布著與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明代十幾位開國功臣陪葬墓,這些功臣墓是明孝陵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朱元璋的孝陵起著重要的護衛(wèi)作用。
根據康熙《江寧府志》和胡祥翰《金陵勝跡志》等書記載可知,這些功臣墓分別是:中山王徐達墓,開平王常遇春墓,岐陽王李文忠墓,東鷗王湯和墓,皖國公仇成墓,江國公吳良墓,海國公吳楨墓,滕國公顧時墓,許國公王志墓,燕山侯孫興祖墓,安陸侯吳復墓,汝南侯梅思祖墓等。
這些功臣墓有的保存完好,如徐達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等,環(huán)境已得到有效整治,并且對游人開放;但有的需進一步整治,有的墓葬甚至至今還未被發(fā)現,只是見諸史書記載而已。
孝陵的特點
明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藝術最高成就,開創(chuàng)了明清皇家陵寢文化的先河。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整體布局呈“北斗星”形狀。明孝陵選址是朱元璋、劉基、徐達、湯和等人親自選定的風水寶地,具體選定時間約在洪武二年(1369年)。為此,朱元璋強行遷走了原先位于玩珠峰下的千年古剎太平興國禪寺(即蔣山寺)。
從空間上看,明孝陵從大金門開始,至碑樓、神道、石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享殿、寶城,其走勢呈“北斗星”狀,從大金門到金水橋部分為勺斗,從金水橋到寶城部分為勺柄。從玄宮所在地的寶城來看,其東有青龍象,西有白虎象,且“龍砂”高于“虎砂”;西南面的前湖為朱雀象(前湖又稱燕雀湖),寶城所依之玩珠峰呈玄武象。與此同時,正對陵宮的孫陵崗(孫權墓)與遠處江寧境內的東山又構成“近案”“遠朝”的風水形勢,而北斗星布局又正好處于“四象”之間。這種陵宮布局體現了中國歷代帝王的“君權神授”、“天人合一”思想,是人工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在考古發(fā)現中,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45號大墓的蚌殼龍虎圖和北斗天象、秦始皇及歷代不少帝王墓葬中的星象圖的設置等,都體現了這種人文意圖。
二、開創(chuàng)了“前朝后寢”的陵宮制度和“前方后圓”的陵墓格局。
明孝陵繼承了中國帝王陵墓“依山為陵”的制度,但一改漢、唐、宋以來帝陵方上、靈臺、方垣、上下宮的制度,合上下宮為一區(qū),新創(chuàng)了方城、明樓、享殿、圓丘(改方墳為圓丘)及寶城、長方形陵宮的制度。在陵寢建筑平面布局上,開創(chuàng)了“前方后圓”的基本格局;在陵宮建筑內容上,首次仿皇帝生前宮殿分前朝后寢的格局,建立“前朝后寢”的陵宮制度。這種格局既繼承了漢、唐、宋的帝陵制中的重要成分,又創(chuàng)建了新的帝陵制度,并規(guī)范著此后明清兩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制。
三、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設計。神道是帝王陵墓的必備內容。我國漢、唐、宋以來的歷代帝陵大都采用中軸對稱式的神道設計,明孝陵的神道卻是蜿蜒曲折,不拘一格。
明孝陵神道為何是彎曲的,與明孝陵的陵墓正對面梅花山有關。梅花山古稱孫陵崗,是東吳孫權墓所在。傳在朱元璋動用“十萬軍工”修陵時,有人主張將梅花山搬走,以伸直神道。但朱元璋崇拜孫權是一條好漢,將孫權的墓留著,也好讓孫權為其把守門戶。就這樣,明孝陵神道成了彎曲的了。這顯示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做事不拘成法,勇于創(chuàng)新,同時也使陵墓神道增添了深邃奧妙之感。
曲折的神道與孝陵陵宮對面的梅花山孫權墓固然有關,但更多體現的是巧借地勢,營造“北斗七星”陵墓格局、以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設計者在每段視線的終點,適當布置石刻雕像來控制每一段空間,石獸或蹲或立,姿態(tài)交替,配以蒼山遠樹,創(chuàng)造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使人籠罩在謁陵的氛圍中。可以說,如果沒有那蜿蜒曲折的神道存在,明孝陵“北斗七星”說將是永遠不能成立的。
四、精美厚重的神道石刻藝術。明孝陵神道石像形體高大,莊嚴肅穆,栩栩如生,題材、造型、雕琢技巧具有鮮明特色,代表了14世紀晚期到15世紀初葉的中國石雕藝術最高水平。如石象高達3.47米,長4.21米,寬2.16米,所用石材重達80多噸。白石望柱高6.25米。神功圣德碑通高達8.78米。石刻造型厚重簡樸,線條圓潤流暢,但細部雕鐫精致,在藝術上達到了整體的宏大與局部的細膩融為一體的創(chuàng)作效果。這些石刻藝術目前保存較好。
五、開創(chuàng)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神道作為后世子孫(世子或繼位皇帝)共用神道的制度。在孝陵陵域內,東有與之相隔僅60米的皇太子朱標的東陵,通過考古勘探表明,東陵沒有自己的單獨神道和御河及御河橋,而是與孝陵共用一個神道及御河橋。這一制度被后來的明十三陵所使用。北京明十三陵受孝陵影響,共用一個神道,從石牌坊到長陵,總長達7000米,從而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宏偉的陵墓建筑群。
六、磚石結構的大量使用與體系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
明孝陵地面建筑較多,設計者主要突出了大金門、碑樓、孝陵殿、方城、明樓。這些大型單體建筑物普遍使用磚石起券,用石須彌座做基礎,中部墻身以巨石或巨磚疊砌作拱頂,挑檐作石制,建筑物頂部依尊卑級別高低覆蓋不同釉色的琉璃瓦構件。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木結構轉化為磚石結構,這是從明代開始的,具體說是從明初南京宮墻和陵墓建筑開始的。用磚來起拱券,從而出現了無梁殿建筑,這是我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一個大發(fā)展,從而奠定了明清帝陵建筑技法的基本格調。這種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使明孝陵具有了相當的防火功能。
與此同時,明孝陵的排水系統(tǒng)與建筑空間分割達到了和諧有序。南方雨水充沛,帝王陵墓排水系統(tǒng)必須完善,但又不能破壞整個陵域的風水。明孝陵利用天然的水系,設置外御河、內御河及寶城御河三道由東向西的水系,通過御橋在空間上實現聯(lián)接,使整個陵區(qū)和諧完美,富有生命的活力。
七、明孝陵與中國其它帝王陵墓之比較。
明孝陵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址堆土高76米,底徑495~515米,屬中國帝王陵墓中之較大者。漢惠帝劉盈的安陵屬于“方上”之制,起方形土臺兩層,底邊長166米。唐陵以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為最大,有很長的神道,從第一道門起至陵墓隧道,長3980米,如果扣去朱雀門至隧道一段567米,還有3413米,神道上布置的石刻包括華表、飛馬、朱雀、人、馬、獅、碑在內,計有21對,另外還有外國使者的石像60個,它的墓葬在內城山中,內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玄武門以北還有石獅和石馬一對。宋代陵墓中最大的是宋太宗趙炅的永熙陵,從神道起處的鵲臺到神壇底上,全長約586米。明孝陵從下馬坊算起,到方城止,全長是2620米,神道石刻是16對,再將寶頂的情況估計在內,規(guī)模也委實可觀。如果不把后來的明十三陵包括在內的話,可以和明孝陵比擬的也只有唐代的乾陵了。至于明孝陵的紅墻,依康熙《江寧府志》記載,長達22.5公里,從平面看,已將整個紫金山都范圍在內了。我們如果將其與長達33.4公里的南京明城墻作兩環(huán)形狀相接,可以想見,明王朝都城及東郊的氣象該是很可觀的。
(題圖: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