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400度以上五大并發癥會致盲
近視度數在400度以上的中高度近視患者要警惕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眼科專家認為,比較嚴重的5類并發癥如不及時治療,患者在50歲以后極有可能失明。西安市中心醫院眼科室主任石一寧教授經過10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中高度近視患者常會發生五類并發癥:玻璃體混濁、黃斑變性、并發性白內障、原發性視網膜脫離和開角型青光眼。其中,后兩者導致失明的可能性遠高于前三者。為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石教授建議,近視患者平常服用維生素C、維生素E、魚肝油、鈣片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的復合片等。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帕金森氏病的突變基因
近日,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上發現了第二號染色體的蛋白基因為帕金森氏病的突變基因,此成果將有力推動帕金森氏病的遺傳學診斷、治療。報道稱,帕金森氏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疾病。主要癥狀有節律性抖動、肢體與軀干肌肉僵硬,運動緩慢及姿勢障礙等。多巴胺神經細胞是導致帕金森氏病發病的主要病理基礎。瑞金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由此入手,對201個帕金森氏病病人和221個正常人進行了遺傳學比較,經5年研究發現,第二號染色體的蛋白基因能夠調節多巴胺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和成熟,其突變點位于NR4A2,占有家族性病人的10%。
警惕!心梗死亡患者越來越年輕
春節期間,某單位28歲職工小翟和一位25歲的貝司手小孫相繼因心梗去世,再次向人們敲響警鐘:心梗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前后京城各大醫院出現了十余例40歲以下年輕人突發心梗事件,年齡最小的僅23歲。心梗已經成為40歲以下年輕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來自醫院的不完全統計,急性心梗患者中,中青年發病人數已達8%!而十年前,冠心病患者一般患病年齡在60歲左右,50歲就算年輕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曾對北京、上海等地年齡小于40歲的人進行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調查,結果發現,目前中國年輕人動脈粥樣硬化發病年齡最小的為16歲,高分布人群在20歲到30歲之間,其中男性比女性高近5倍。專家分析,心梗越來越年輕多與現代人腦力勞動過度、社會交際頻繁、睡眠時間不足、生活無規律、運動不足、肥胖,以及嗜煙酗酒有關。為此專家建議:對于已患有冠心病的年輕人,應戒煙戒酒,清淡飲食,積極鍛煉,不透支體力,如有不適感覺要及時上醫院檢查。
我國利用假體治療ED技術日臻成熟
對于ED(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來說,除藥物、物理等傳統治療手段外,植入假體治療技術目前已經日臻成熟。有關男科學專家介紹,目前國內已經有近200例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ED患者利用這種方法恢復了功能。已經成功實施了近30例假體植入手術的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男科學博士玄緒軍介紹說,與傳統方法比較,男性可膨脹假體(IPP)經手術植入體內,由于所用材料與人體組織能充分相容,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而且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療效持久,基本無并發癥和不良反應。一般手術在一個小時內即可完成,術后兩個月基本可以恢復。目前,國內只有山東、北京、上海、浙江等幾家大醫院可以開展這種手術。玄緒軍醫師同時提醒患者,假體植入手術只適用于海綿體纖維化和其他治療手段失敗的ED患者,一旦植入假體其他治療方式將不再奏效。
我國胰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
據醫學專家在第九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上報告,我國胰腺癌死亡率已由癌癥死亡率的第16位上升到第6位(世界上為第4位)。據專家分析,胰腺癌的發生與年齡、性別、人種、遺傳、環境等有密切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男性多于女性。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家族性乳腺癌、家族性非典型多發性黑色素瘤、家族性遺傳性胰腺炎 等疾病,會使胰腺癌的患病危險增加。研究還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胰腺癌的幾率平均高出50%,而喝茶對抑制胰腺癌變有較好作用。專家們認為,各地迅速組建專業化的胰腺疾病診治隊伍,與消化內科、放射科等多科協作,突破胰腺癌早期診斷的瓶頸,是提高胰腺癌病人生存率的關鍵。
全國成立50個健康呼吸中心
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專家們的倡導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等50家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醫院,日前同時成立了健康呼吸中心,專業從事哮喘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正規治療和管理。據有關專業人士透露,設立在全國各地的健康呼吸中心將配備專業的力量,對呼吸道疾病中的疑難病例進行探討,并深入分析,以達到根治的目的。作為由學術權威機構統一管理的大規模疾病防治網絡,全國的50家健康呼吸中心還將協同"作戰",在各中心間展開定期的學術交流,碰上一個疑難病人,整個防治網絡內的專家都會出謀劃策。
我國骨髓干細胞移植技術獲突破
3名白血病患者新近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接受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和造血干細胞聯合移植,又獲新生。專家認為,由江蘇省人民醫院首次在國內開展的這項新技術,是我國骨髓干細胞移植技術的重大突破。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韓國應用這一新技術治療了20多名患者。江蘇省人民醫院血液科攻克了間充質干細胞大量體外培養的難題,于去年9月將這項骨髓干細胞移植新技術應用于臨床。在成功施行3例自體間充質細胞和造血干細胞聯合移植的基礎上,新近又為3名患白血病的患者施行了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和造血干細胞聯合移植。
兩種抗風濕藥物不宜并用
法國衛生安全與健康制品管理局日前轉發歐洲藥品評估局的通知說,最新臨床研究證實,抗風濕藥"依那西普"和"白介素-1受體拮抗劑"同時并用,易給患者健康造成嚴重后果,醫生應避免為風濕癥患者同時開具上述兩種藥物。
天津中醫藥治甲亢全國領先
由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張曾教授,經24年臨床和實驗研究創立的"健腦寧心柔肝滋腎法"和研制的純中藥制劑"甲安口服液",是治療甲亢的獨特方法,于日前一并通過專家鑒定,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甲亢被認為是疑難頑癥,張教授通過千余例患者臨床治療研究,并在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等單位進行臨床、藥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實驗性甲亢動物模型觀察,證實該制劑臨床療效可靠,起效速度、安全性、復發率等方面,優于目前常用的中西藥。
國產人造血管身價降低
支架人造血管不再讓血管病患者望價卻步,由南京市鼓樓醫院血管外科創新制作材料和工藝研制成功的支架人造血管的價格僅為進口同類產品的1/20。日前,該產品通過江蘇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被認為具有良好的柔韌性、順應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廣泛用于血管疾病的治療。該院血管外科主任劉長建教授等經過5年的艱苦探索,采用鈦鎳記憶合金網狀支架,內襯高分子硅膠類薄膜,研制成功價廉質優的新型血管腔內支架人造血管及相應的支架推送裝置。劉長建等人的實踐表明,這種新型血管腔內支架人造血管不僅能用于動脈的治療,還可以對動靜脈瘺、靜脈閉塞、動脈閉塞以及大血管損傷等血管疾病進行治療。
脊柱矯形突破禁區
內蒙古醫學院二附院霍洪軍等人經數年研究,設計出了治療脊柱彎曲畸形的三柱楔形內固定和三維旋轉矯形內固定的新方法。日前,此成果通過了內蒙古科技廳鑒定。霍洪軍教授率領課題組研究了大量的國內外相關文獻,并結合臨床實踐,最終設計出了三柱楔形截骨矯形內固定術和三維旋轉矯形內固定術治療脊柱彎曲畸形方法。這兩種方法不僅適用于普通脊柱彎曲患者,還可應用于年齡20歲以上和解剖區位在胸10以上風險性較大的脊柱后絡截骨矯形。截至目前,霍洪軍等人運用兩種方法共為39名患者實施了手術,無一人出現內植物松動斷裂現象。
"欒氏手術法"救治癲癇患者逾千
海外留學歸來的北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欒國明教授,運用被國際腦神經外科學術界贊譽的"欒氏手術法"救治的癲癇患者突破千人,經隨訪,總有效率達到95%以上。他主持的"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顳葉癲癇的實驗研究"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癲癇是全球常見的腦功能障礙綜合征。我國目前大約有600萬癲癇病人,其中約有20%服藥無效發展為頑固性癲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可以通過手術獲得治療,但能夠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每年僅有幾百例。在澳大利亞召開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上,欒國明教授治療頑固性癲癇的經驗引起與會者的極大反響,被稱譽為"欒氏手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