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琴

鏡頭一
三歲的彭彭,是一個很淘氣的的小男孩。常常因此而受到父母這樣的責備:"再淘氣,警察叔叔就抓你去關小黑屋子"、"再淘氣,就帶你到醫院去吃藥藥"。每當彭彭生病真的需要吃藥時,彭彭的父母卻遇到了難題:任他們軟硬兼施,磨破嘴皮,彭彭也決不張口。最后無技可施,彭彭的爸爸只好采取強制措施:抱緊彭彭的小手小腳,使他不能動來動去;媽媽也幫著爸爸,捏著彭彭的鼻子,硬把藥灌進嘴里。彭彭雖然吃了藥,但他委屈的哭聲可賽過雷聲。兩個大人一起"欺負"一個小孩,他咋不委屈、難過?
鏡頭二
四歲的雯雯,是一個很文靜的小姑娘。愛看書,愛畫畫,對日本動畫劇中的"櫻桃小丸子"愛得如癡如醉。一次,雯雯生病了,為了勸雯雯吃藥,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在藥包上畫上"櫻桃小丸子"的圖案,然后對雯雯說:"今天的藥好棒的,上面有你喜歡的櫻桃小丸子!你還可以為她著色呢,讓她穿上漂亮的衣服。你要為它上色,但先要吃掉里面的小藥丸。你喜歡哪一種?"雯雯因為想為"櫻桃小丸子"填色,所以就乖乖地把藥吃掉了。第二次看醫生時,媽媽還讓雯雯將畫好的"畫"拿去向醫生"招搖"一下。孩子充滿自豪感后,下次服藥也迎刃而解!
為人父母最揪心的就是孩子生病;而讓父母最為難的,則是勸孩子吃藥,特別是一些味苦的藥。為了給寶寶喂藥,年輕的父母可謂費盡周折。有的苦口婆心好言相勸,有的威脅恐嚇惡言相向,有的甚至拳腳相加。其結果,大人累出一身汗,寶寶服藥效果還是很差,而且還倍受委屈,如前文中的彭彭。但是,家長如果掌握一些使小孩服藥的技巧,就可事半功倍,如前文中雯雯的媽媽。
分析孩子不愿吃藥的原因,主要是怕苦。為此,首先家長平時不要刻意強調藥苦,增加小孩對藥的恐懼心理;更不要用打針、吃藥來嚇唬孩子,暗示孩子吃藥、打針是一種懲罰,這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勸小孩服藥時,他當然會執意拒絕。
其次,孩子服藥前后都要多加鼓勵,稱贊。小孩子一般比較要強,給予適當的(也可以是夸張的)鼓勵和稱贊,小孩子不但會很乖地服下藥,而且對服藥也不反感,因為服藥能顯出他們勇敢的英雄本色。或者像雯雯的媽媽一樣,抓住孩子的一些愛好、特點,采取一些別致的方式勸孩子服藥,都是很好的辦法。
再次,在服藥的方式上,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如果是嬰兒,喂藥時應將孩子的頭稍放高點,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取側臥位,然后用小勺慢慢地喂,喂完后再喂些溫開水。值得注意的是,除水劑外,片劑或藥丸應研碎,用溫開水溶化,待完全溶解后再喂。溶化藥物的水不宜過多,一般一小勺就夠了。對于稍大的孩子,服藥時應讓小孩將嘴張大,把藥品放在舌頭的后部。因為舌頭對于酸甜苦辣有著不同的敏感部位,繞開那些對苦味特別敏感的部位(舌頭的后部對苦味感覺不那么明顯),這樣孩子不會覺得太苦,要想吐出來也沒那么容易。
此外,家長在喂孩子服藥時有一些誤區應糾正:當孩子哭鬧拒絕服藥時,千萬不要捏著小孩鼻子硬灌,這樣很容易使藥液嗆入小孩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不要將藥勺過重地壓在孩子的舌頭上,以免引起惡心、嘔吐;在給嬰兒喂藥時,不要將藥放入奶瓶和牛奶一起吃,也不能將藥蘸在乳頭上進行喂藥,因為這樣做既影響藥物的吸收,還會引起孩子食欲減退,使其不愿吃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