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 蔡賽男
開放政府采購的原因
我國面臨著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國際壓力。雖然《政府采購協議》(GPA)只是個自愿加入的諸邊協定,我國入世時可不必簽署加入。但實際情況可能有所不同,《政府采購協議》各成員方認為該協議是貿易自由化過程中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措施,迫切希望政府采購范圍的擴大和成員方的增加。面對我國數額巨大而且前景廣闊的政府采購市場,在入世談判過程中,有關國家對我國是否簽署《政府采購協議》十分關注。一些發達國家都表示了希望我國簽署該協議的愿望并將該協議與其他入世的強制性條件綁在一起,作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美國將中國與中國臺灣和澳大利亞列為今后《政府采購協議》談判的三個重點對象,歐盟在與我國談判時也提出了我國應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要求。所以,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談判時是否加入《政府采購協議》,表面上是自愿的,背后卻是迫于國際社會(主要是發達國家)的重重壓力。
要求我國全面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國際壓力,不僅來自于世貿組織,而且來自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我國是APEC成員,1995年12月在日本大阪舉行的APEC部長級會議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政府采購被列為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十五個具體領域之一,我國已承諾將于2020年向APEC成員國對等開放政府采購市場。1996年,我國向APEC提交的單邊行動計劃中表明了我國在政府采購領域的近期、中期和長期計劃,其中長期計劃的基本內容就是在2010~2020年逐步建立、完善政府采購程序和體系,實現與國際通行規則的接軌。因此,我國全面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最遲期限是2020年,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個日程也許會提前。
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是貿易自由化的必然趨勢。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政府采購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政府采購金額達萬億美元,占國際貿易總額的10%以上。政府采購不僅影響著一國的市場開放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關系和國際貿易收支狀況,并將最終影響到本國經濟。而各國政府的歧視性購買導致了政府采購的低效,減少了社會總財富,同時也扭曲了國際貿易,成為貿易自由化的巨大障礙。
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要求進一步拓寬國際貿易領域,大幅削減各種貿易壁壘來規范各國政府行為,所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絕不會允許一個封閉性國際政府采購市場的長期存在。政府采購市場是如此龐大,因而不容將其拋在多邊貿易體系之外,更多的開放國家出于出口利益會施加強大壓力,推動他們的企業進入這類市場。政府采購行為的完成是否基于商業考慮和公平競爭原則,也直接關系到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國際貿易公平、公正進行。因此,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客觀上要求開放政府采購市場,貿易自由化進程必將導致政府采購行為自由化。
開放政府采購市場也是充分發揮政府采購制度優勢的需要。貨幣價值最大化原則是政府采購的基本原則之一,而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有助于實現貨幣價值的最大化。政府采購按規定的方式統一進行,能夠降低單位采購成本,實現規模經濟,而且通過引進競爭機制,以公開招標的方式,用有限的財政資金在國內外市場上取得質優價廉的商品和服務。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有助于加強財政管理,節約財政支出。一些國家實行政府采購的直接動機就是為了控制支出規模,削減赤字。政府采購可以向國內外公開招標,從而形成賣主之間的競賣,這就大大節約了財政支出。從國際情況看,實現政府采購后,資金節約率為10%~15%。據有關資料反映,歐盟實行政府采購后,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10%以上。我國自1995年上海財政局率先進行政府采購試點以來,節約了大量的財政資金。例如,北京市1998年先后進行的6次政府采購試點,共節約資金1100萬元,平均節約率為13.6%。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后,我國可以從國際市場上獲得價格更低、質量更好、技術更高、服務更優的工程、貨物和服務,真正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于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財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銳,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將為提高每一分錢的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
開放政府采購實現"多贏"
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是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需要,它將加速我國政府采購的市場化、國際化步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1978~2000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52%,是全世界最快的。世界銀行的資料表明,2000年我國GDP總量排在美、日、德、法、英之后,居世界第六位,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排名會更提前。改革開放的實行,使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使古老的中華民族煥發了新的青春活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經濟體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其實質,就是發展開放型經濟,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開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也是一種必然的伴生現象了。隨著我國出口產品的升級,即由農副產品向工業產品轉變和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于這些產品的最大需求者是各國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擴大我國產品的出口,實際上就需進入其他國家的政府采購部門,這樣就需相應開放我國的政府采購市場。還有,我們利用外資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國際金融組織或外國政府的貸款,而這些貸款的政府采購項目必須按照國際規則,實行全面規范的國際性招標投標。例如,世界銀行從1986年起到1999年止,共向我國貸款324.5億美元,利用世界銀行對我國的貸款采購一直是我國政府采購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可以分享國際政府采購市場份額。按照國際上的常規算法,各國每年的政府采購總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15%,占財政支出的30%左右,國際政府采購市場總額上萬億美元。并且,國際政府采購市場具有穩定成長、不易受國際經濟波動與景氣循環影響的特性。這就是說,政府采購意味著一個巨大的穩定的市場,對企業來說,政府采購合同是一座巨大的金山,沒有哪個供應商不對此感興趣。可以說,企業在這個市場上擁有無限商機,誰重視這個市場,誰就有更多的機會贏得發展機遇。
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是相互的,對我國供應商和國外供應商來說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在我國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國企業贏得國際政府采購市場的入門券,即我國產品進入其他國家的政府采購市場,必須以開放我國政府采購市場為前提。所以,我國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將為國內企業打開了通往國際市場的大門,在那里,我國企業可以施展拳腳,有所作為,從國際政府采購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上切到應有的一塊。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對外開放,根據互惠原則,外國供應商就要與我國企業爭奪國內政府需求份額,使我國的企業不出國門、省門就會面臨激烈競爭。無疑,這種追至家門口的殘酷競爭和挑戰將使國內企業增加競爭憂患意識和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從而增加其國際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反過來,再以更強勁的態勢進軍國際市場,獲得更多的中標機會,從而更多地分享國際政府采購市場中的份額。
顯然,我國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取勝,要在國際政府采購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就必須走向世界,去迎接挑戰,去搏擊長空。因而,我國政府采購市場的逐步開放是必要之舉。
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有助于提高我國在世貿組織中的地位。政府采購市場作為一個潛力非常巨大的市場,在對外經貿關系中必將占有重要地位,其開放政策也必將為世人所關注。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還欠發達,由于人口眾多,特別是人均國民收入相對數還很低。但是從經濟總量這個絕對數來看,我國居于世界前列,加上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前景一片光明。顯然,我國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的中心和焦點。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攀升,我國政府采購市場容量也步步高漲,在國際政府采購市場中的地位愈來愈舉足輕重,我國巨大的政府采購市場充滿誘惑力,可謂人人為之動心。這是我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優勢所在,它完全可以成為我國政府今后與其他國家政府政治經濟談判的一個重要籌碼。所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運用好政府采購市場開放政策,無疑將有助于提高我國在世貿組織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