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錦東
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患了糖尿病以后,冠心病也接踵而至。的確,醫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并發冠心病比一般人罹患冠心病的幾率高2~3倍。究其原因,主要是糖尿病引起的代謝紊亂加重了心肌微小血管病變,小血管內膜增生加劇,繼而心肌缺血、缺氧直至冠心病。不僅如此,糖尿病患者支配心臟的植物神經(包括交感和副交感)也有不同程度損害,使得心臟對各種信息的感受、傳遞和支配功能鈍化甚至喪失。簡單來說,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心臟不僅容易得病,還常常“反應遲鈍”。因此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具有一些它自己的特點。
心率的變化糖尿病患者心臟受累后,早期表現為靜息時心動過速,在休息狀態下,心率常每分鐘大于90次,甚至可高達130次。這是因為心臟本來受交感和副交感兩種神經支配,交感神經使心率加速,副交感神經使心率減慢,二者相互拮抗,從而調節心率在一定的可變范圍內波動,以適應人體不同生理狀態下的需要。糖尿病性心臟病在患病早期常先損害副交感神經,故只剩下交感神經處于相對興奮狀態,結果患者即便是在靜息狀態下心率依然很快。到了糖尿病晚期,交感神經也逐漸受到了損害,這時心臟幾乎完全失去神經支配,無論自己的主人是在跑步還是睡覺,心臟都毫無“感覺”,只能一味的用一個相對固定的心率搏動。因此,當病人不當運動時,心率并不能適應生理需要而相應增快,同時運動又需要大量的血液到達四肢提供能量,于是原先就有的心肌缺血缺氧更為嚴重。這也是為什么許多醫生總是不厭其煩地向這些患者強調“運動可以,但要注意強度”。
體位性低血壓正常人和普通冠心病患者在體位變化時,機體可通過提高血管緊張度和心排出量使血壓基本維持正常。但糖尿病病人在體位變化時,如由臥位改變為立位,就可引起血壓明顯降低,患者會感覺到一過性頭暈和眼前發黑。其原因主要是糖尿病導致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經特別是交感神經受損,不能有效地調節血管張力,直接導致患者對血壓的調節能力減弱。檢驗方法是,病人從臥位到起立前后分別測量血壓,如果收縮壓下降大于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就可確診為體位性低血壓。
心絞痛癥狀不典型普通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時,組織會產生大量的乳酸,刺激心臟的感覺神經,產生疼痛即通常所說的心絞痛。但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后,即便是心肌發生了缺血缺氧,患者的心絞痛也常不典型,甚至沒有任何癥狀。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感覺神經普遍鈍化乃至功能喪失,使得疼痛癥狀變得輕微和不典型。因此,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很容易發生危險的無痛性心肌梗死。
綜上所述,糖尿病病人不僅要積極的控制血糖,還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心臟。首先要到醫院通過各種客觀的醫學檢查,全面了解自己的心臟功能情況,并據此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對超過能力范圍的事堅決避免。為改善心臟冠狀動脈供血狀況,提高心肌的供氧、供血,可在醫生的幫助下,適當服用擴張冠狀動脈藥物。為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立起和躺下都應緩慢,不可疏忽。定期檢測血壓、心電圖、血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若出現明顯心律不齊、血壓降低、惡心、嘔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釋的癥狀和體征,都應引起警惕。而不要總是“跟著感覺走”,以防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