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玉
在幾百年前,瘧疾這種病相當可怕。有的地方把瘧疾稱為“打擺子”,有的地方叫“冷熱病”、“脾寒”,患了瘧疾往往出現體溫忽冷忽熱的周期性發(fā)作,發(fā)熱時大量出汗、頭痛、口渴、全身無力。至于瘧疾的病因,古人并不知道,過去一度以為是山川瘴氣所引起的,所以在英文里“瘧疾”這個詞就是惡氣。
傳說在17世紀時,一位西班牙駐秘魯的總督夫人患上了瘧疾,病情十分嚴重。當時人們認為她是兇多吉少,因為那時候的醫(yī)生只懂得病人生病就為他放血,這樣往往促使病人更早死亡。當時這位總督絕望地決定,讓他的妻子試一試當地印第安人的一種土方草藥。這種草藥就是一種叫金雞納樹的皮。結果這種土方竟意外地救了總督夫人一命,使她的病痊愈了。
西班牙天主教耶穌會的一位傳教士,從拉丁美洲把金雞納樹成批成批地運到歐洲。當時那些有學問的醫(yī)生對這種土方根本看都不看,說“印第安土人發(fā)明的東西還能治病?”
20年后,英國皇帝查理二世,也患了瘧疾。一位醫(yī)生配制了一種很苦的藥,奇跡般地治好了他的瘧疾,同時也治好了其他很多病人。于是“神醫(yī)”的奇術不徑為走,后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請這位醫(yī)生為他的皇太子治療。太子病愈后,法國國王決定給這位醫(yī)生終身俸祿,并且外加3000金幣;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要他交出他的秘方;而且答應這位醫(yī)生說:“我一定為你保密,到你死了以后我才會公開你這個秘方。”1681年,這個醫(yī)生去世后,法國皇帝把藥方公開,到那個時候才發(fā)現原來這個神秘的藥方的成分主要就是金雞納樹皮。把它磨成粉用酒來泡,再加上檸檬汁和玫瑰花的葉子。至于為什么要用酒泡,那是因為金雞納樹皮所含的生物堿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從那以后,醫(yī)學界才正式接受了這種約物的治療。在100年以后,醫(yī)藥界把金雞納樹皮里面的生物堿提煉出來,制出成藥,開始大量供應世界各地瘧疾病人使用。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叫“奎寧”的藥就是印第安語中“樹皮之王”的發(fā)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