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65歲的陳教授怎么也無法相信他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會如此不正常,也無法相信他必須得做一次前列腺穿刺活檢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因為他沒有任何癥狀。但是,他還是被證實患了前列腺癌。那天,當醫生告之這一消息時,他幾乎快暈過去了。醫生詳細地向他說明這一癌腫的性質,讓他別著急,但他腦子里嗡嗡作響,不知道醫生究竟在說什么。
近年來,由于診斷技術日趨進步,越來越多的患者在前列腺癌灶還很小,僅局限于前列腺內時就被發現了。此時,病人常處兩難境地:進行手術治療呢,還是保守治療?因為前列腺癌不像其他腫瘤,它生長緩慢,從一個小癌灶開始,到成為能發生轉移的癌塊(這種情況有時不一定會出現),需要數年時間,以至于絕大多數病人并不因前列腺癌而死亡,倒是帶著這一癌腫死于其他疾病。資料證實,美國老年男性的死亡病例中有一半在尸解時發現患有各期前列腺癌,但其中只有3%死于此疾。所以,對待前列腺癌,可能并非注定要“殺盡滅絕”。
但是,前列腺癌一旦向外擴散,其侵襲勢頭常難以抑制,轉移處通常是骨骼,此時治療就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根治了。由于某些抗雄激素療法會引起陽痿、骨質丟失和潮熱,所以小癌腫一旦被發現,許多病人選擇了手術。
陳教授與醫生商討、上網查詢及向同病相憐者請教,想盡早獲得治療。但專家們認為,在治療問題上,病人不必“匆匆上陣”,可先從以下方面對病情作出判斷:
(1)年齡:如果患者已75歲或更老,那么可能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了(尤其是那些另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但年輕病人就必須視腫瘤的惡性程度選擇治療。
(2)格利森評分:是病理學家格利森根據顯微鏡下癌細胞表現制定出來的一套對腫瘤進行分級的方法。評分自2~10分不等。8~10分者惡性度最高,病人可能在3~5年內死亡;5~6分者腫瘤生長最為緩慢,可作為觀察隨訪對象,不予治療。
(3)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通過測定血液中前列腺特異抗原的多少,可以顯示男性體內潛藏的癌細胞數量。當每毫升血清PSA大于20微克/升時,可視作癌細胞已向前列腺外轉移,此時手術已為時過晚,病人只能選擇放療或激素療法以抑制腫瘤生長速度;PSA在4~10微克/升時,部分人有前列腺癌,但未發生擴散,可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PSA在10~20微克/升時最難作出抉擇,因為無法斷定腫瘤是否轉移,病人在選擇治療方法時得冒一定的風險。
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但有1/4~1/3病人術后會出現陽痿,20%會合并尿失禁,需用尿布,1/2病人需借助偉哥(Viagra)以維持良好的性功能。其次為放射療法,包括外照射和內照射。外照射后可合并腹瀉、粘液便達數月之久,其中5%~8%的病人癥狀可終生持續,還有40%的病人并發陽痿,持續3~5年,另外還可出現尿瀕尿急等癥狀。內照射是將放射性“種籽”直接放入癌組織內,其合并癥要少于手術和外照射,但對手術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因為放射源一旦掉到前列腺外,就會損害直腸,另外,內照射的療效也要等治療后2~3年才能明確。
治療早期前列腺癌能否減少死亡率呢?直至今日仍沒有可靠的資料能回答這一問題。瑞典曾將695位早期病人分為接受手術組和未接受手術組進行跟蹤研究,發現接受手術組病人在術后6年內死于前列腺癌的幾率要比未接受手術組低,但兩組的總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也就是說,在這6年內,有些病人雖沒有死于前列腺癌,卻死于其他疾病。
陳教授最后選擇了手術,術后兩天便出院了。當然,開始時他需用尿片,兩個月后大大好轉;至于陽痿,8周后也大為好轉,雖還達不到完全勃起,但時時有些進步。
看來前列腺癌并不可怕,但需認真對待。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