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帶”是什么標志?它有哪些含義?
康博士:
在很多普及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場所或載體上,都可見到形狀變化不大的紅絲帶,同學們只知道這種標志可能與艾滋病有一定的關聯,但具體是什么含義卻不得而知,大家推薦我做代表來向您請教,請您在百忙之中予以解答。
湘潭大學 朱 敏
朱敏同學:
紅絲帶是國際通用的關心艾滋病防治工作,用愛心關懷和幫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標志。它是由美國一個藝術家小組在1991年的時候設計的,1996年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就將這個紅絲帶作為自己的標志。它的具體含義一個是關注,包括對艾滋病問題表示關注,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以及他們的親友表示關心和關懷,對因艾滋病死亡者表示同情;第二個含義是希望,希望能早日研制成功預防艾滋病的疫苗和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法,從而解除艾滋病患者的痛苦,改善他們的生存條件和質量;第三個重要含義就是支持,支持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關愛活動,支持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教育活動,同時對研制有效的治療方法和疫苗所做的不懈努力給予支持和幫助。
總之,紅絲帶所表示的對艾滋病病人的關注、希望和支持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全世界對艾滋病感染者所奉獻的一份愛心。
康博士
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怎么辦?
康博士:
我是一個喜愛時尚的青年。2個月前,我和朋友們一道去一家美容院將一條青龍圖案紋在身上,當時我心中別提有多高興啊。可現在我卻十分苦惱和恐懼,因為幾天前聽一位學醫的朋友說,紋身的器具如果被艾滋病病毒污染又未消毒過關的的話,有可能感染上艾滋病,而那家美容院沒有一個正規學醫的從業人員。這幾天我簡直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懷疑且害怕自己真的感染了“艾滋”,我該怎么辦,請您指點迷津吧!
江西 劉 勇
劉勇讀者:
如果您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上艾滋病病毒,應盡早到有條件的疾控中心或衛生防疫站去做HIV抗體檢測,以便確定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這里還有一個窗口期的問題,所謂“窗口期”,是指病毒最初進入人體到產生可檢測出病毒抗體的時間,通常為兩個星期到三個月甚至六個月,因此,有過一次“危險行為”者,如果HIV檢測結果陰性,必須在窗口期過后再做一次檢測,如沒有問題,才能確定沒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必須確認在第二次檢測前沒有新的“危險行為”。
艾滋病傳播的“危險行為”主要是指:不安全性行為如賣淫嫖宿、與多個人有性接觸、肛交等;共用不潔針具吸毒、接受有可能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針具或其它可能引起出血的器械如剃須刀,穿耳針及紋身器具;感染HIV的孕婦分娩等……
您所講的紋身器具有可能被污染,請莫盲目的恐懼以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感染的幾率并非100%,但要盡早去檢測HIV抗體,窗口期后再查一次,以防萬一。
康博士
艾滋病病毒藏在人體的什么地方?
康博士:
現在對艾滋病的宣傳多了起來,讓我們對艾滋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一些基本知識還不甚明確。最近,念高一的兒子就問我艾滋病病毒究竟藏在人體哪些地方,為什么性交會傳染?而接吻就不會傳染呢?我搞不清楚,只好請教于您,望公開回答。
湖北 李軍
李軍讀者:
艾滋病病毒主要藏在人體的體液之中。所謂體液就是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這些是病毒窩藏最多的體液。另外眼淚、唾液、尿液、乳汁這些體液也含有艾滋病病毒,但是這些體液中病毒的含量很少,不足以使人感染。
血液和性交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因為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都含有大量的病毒。唾液里也含有病毒,從理論上講。通過深吻就有可能傳染艾滋病病毒,但據文獻報道唾液造成感染,需要200毫升以上,這是因為唾液內病毒含量很少的緣故。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艾滋病病例報道中也沒有發現通過接吻(唾液)傳染的病例。
康博士
為什么經常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
康博士:
上星期我路過火車站時,看見無償獻血車旁正在發宣傳單,出于好奇我也去拿了一張,看見上面寫了很多有關獻血無害的宣傳,并說經常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請問,經常獻血真能提高造血功能嗎?
邵陽宋安林
宋讀者:
因為自胎兒出生后,骨髓就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造血功能和血細胞生成率逐漸下降。獻血后,由于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反饋作用,促使骨髓儲備的成熟血細胞釋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的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康博士
老人該如何面對死亡?
康博士:
我媽已退休在家,患糖尿病多年,到處求醫,可是都無濟于事,病情始終未見好轉。她開始懷疑自己的病情,整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總是覺得死神在向她招手。晚上也經常夢見兩年前因病去世的老伴,造成情緒煩躁不安,經常怨天尤人地想自己的命為什么這樣不好,而且經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我們做子女的不知如何來勸慰她,幫助她消除死亡的陰影?
南寧 劉 梅
劉讀者:
老年人經常遭遇老伴或親朋好友去世,非常容易觸景生情,更令人產生“下一個該輪到我了”之感。更多的是老年人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容易一蹶不振而想到死亡。
如果一個人整天提心吊膽地擔心死亡會降臨在自己頭上,承受沉重的精神負擔,反而會減壽,死神有可能提前降臨。
人生觀是個體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正確的人生觀是每個人維持正常心理活動的關鍵。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構成人生的意義。退休之后,雖然失去了工作,但還要生活、學習和娛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只有充分了解生的意義,才能正視死亡,將死亡視為生的終結。
老年人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生存時間已經十分有限了,特別是患病的老年人,可能更感緊迫。既然死亡對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例外,老年人還是應該從心理上為死亡作好充分的準備,從容不迫地去面對死亡。比如,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晚年時間,妥善處理學習、生活和娛樂的關系,努力使晚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不過,老年人更要看到,生比死更有意義,即使進入暮年也沒有任何理由輕生。雖然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年人還是要努力追求生,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在所不惜。
疾病危及人的生存,疾病也是死亡恐懼的一個重要根源。患病的老年人更需要有頑強的意志努力去爭取生存。與疾病抗爭,也就是與死亡抗爭。與疾病和死亡的抗爭,都需要積極的心理活動。積極的心理活動有助于提高人體的生理活動和加強免疫能力。無論患什么疾病,無論疾病到了什么階段,老年人都應通過積極的心理活動和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醫生的治療,爭取疾病的康復而遠離死神。即使疾病已經到了無法治愈的程度,也要以樂觀的心情去面對死亡,特別要從心理上戰勝死亡,從容不迫地與死神“握手”。
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