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義
新華社記者近日沿冀蒙交界地區采訪農民醫療衛生狀況時發現,許多鄉級衛生院運轉情況令人擔憂,有的一天收入不到十塊錢,基本失掉了應有的醫療保障作用。
在內蒙古太仆寺旗,衛生局局長王金貴對記者說,除寶昌鎮外,全旗共有11個鄉級衛生院,但只有三四個有一點效益,其余的只是勉強維持。全旗平均算帳,衛生院一人一年的業務收入超不過1萬元,這還包括藥品收入,純收入實際上不到2000元。11所衛生院都沒有藥品周轉資金,就靠賒欠藥店的藥品來運轉。
在河北省尚義縣紅土梁鎮衛生院,院長銀志滿告訴記者,這個醫院是1998年壩上地震后重建的,院里的設備在附近幾個縣還算比較好,可以拍X光片,做心電圖,還有麻醉機。但是,全院醫生加上他本人只有3個。人員不配套,醫療技術差,這是衛生院目前最大的問題。由于紅土梁鎮附近有個煤礦,工人得病有時也來這里看,所以全院一年的業務收入要好些,約有26萬元,但這僅能維持職工正常工資,辦公經費就得靠節省,一到冬天,有時候連煤都得省著用。
在貧困地區,衛生院接待的病人基本上都是農民,而當地農民生活貧困,小病往往扛著,病重了才去醫院,而到這時,鄉鎮衛生院已經無能為力了。
在內蒙古自治區太仆寺旗頭支箭鎮中心院,一位正在給病人量血壓的醫生說,他們這里一天毛收入只有10多塊,還不如一個外出打工農民掙的多。這是由于當地農民太窮,有的農民來看病只拿一塊錢;設備也不行,真正遇到大病,衛生院又看不了。這所衛生院病房只有一間,同時兼醫生辦公室。記者看到,這個所謂的病房,也就是在房里放了一張床,供病人打針輸液用;說是辦公室,也只是擺了一張桌子,此外沒有別的。就是這么一個簡單得接近寒磣的地方,卻要負擔一個鄉近萬名農民的健康和防保工作。這位醫生說,他們能做到的也就是打個針,輸個液,再難的就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