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
本版文章不付稿酬,我們將給每位發表者贈3本本期雜志。
啟 事
“記住語文老師”征文大賽已于8月31日截止,評獎工作正在進行,結果將在2004年第1期公布,敬請關注。
《視野》編輯部
我是這樣想的:從“成功版”的宣傳來看,它的風格與內容是和原《視野》迥然相異的。如果是這樣,我覺得很好。當然仍會有一種擔心:例如某雜志在創辦半月刊時,說B將更加貼近生活、時尚,而A刊依舊。但如今AB兩刊的風格相差無幾,我沒有感覺到兩者有什么明顯的區別。于是,一個月掏兩次錢,好像有些心不甘意不愿。于是,讀者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故我的想法是:如果創辦了“成功版”,就切實地將它辦成與原版不同的樣子。我曾經說過希望《視野》多一些文化的沉淀部分。我以為這大概會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原版“古典”一點,新版“現代”一點。您說呢?總之,不要讓讀者產生為一本書雙重付費的感覺即可。——這應該是最低的標準吧。
——武漢汪思奇
一封封為《視野》成功版諫言獻策的來信,一張張訂閱成功版的匯款單,是編輯部近段時間得到的最好鼓勵。
關于成功版辦刊“最低的標準”,在編者的意識中只有一點,即讓讀者喜歡和滿意。
——編者
貴刊2003年第9期第59頁的頁腳處的“交流地帶”引用了顧城的一首詩,為何署名卻是“趙甜爽”呢?難道說這種行為也被貴刊接納嗎?我斗膽說一句話罷了。
——讀者韋達
“交流地帶”是《視野》為讀者搭建的交流平臺,既可表達思想,也可抒發感情。出自本人原創當然最好,但當前人正好說出我心中所想并且說得比我好時,不妨采用“拿來主義”。關鍵不在于“版權”而在于話語的精辟和表達的效果。
——編者
在瀏覽了貴站后,發現網頁的制作比較符合《視野》的風格,讓人感到親切,但是在內容上似乎還有待充實和完善。說句心里話,我是一個在生活和工作上都不太用心的人,但是對于《視野》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否則以我的性格大可以一笑了之,可我希望我所喜歡的雜志辦得更好,我想通過網絡能和她貼得更近。
《視野》網站才剛剛建立,還走在邊學習邊完善的途中,我們真誠歡迎朋友們提出批評和建議,我們共同將它建設好,成為我們親密交流的平臺。
——編者
《視野》走進了我的生活,讓我在緊張的學習中也可以擁有一雙能看得很遠的眼睛。尤其是其中很多關于做人的道理、見解讓我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少一分盲目的沖動,多一點成熟的冷靜。
記得有一期登了一封正在上大學家中困難的姐姐的信,我當時看了以后,不由自主地去想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家庭、我現在的學業,讓人有點傷心,有點慚愧了。我想《視野》能打動人的,應該有真實這一方面吧。
還記得有一期的封面是由黑的白的浮著的油彩組成的,深深淺淺的,很有特點,我到現在都忘不掉。
所以希望以后的封面都這么有特點。我覺得,有時候簡單質樸的東西反而會給人更直接的感動。
——山東周聰
《視野》能打動讀者心靈亦或令讀者記憶深刻的地方,那也是值得編者琢磨的。
——編者
以前訂閱過許多雜志,偶然發現《視野》,拿來一讀,果然與眾不同。她有很強的可讀性,所選登的文章非常貼近現實,平易近人。不管是成年人還是未成人,我相信讀上就會愛不釋手。其它雜志有的文章可以說未成人不宜看,但這本雜志不同,我要求兒女們在課余時間好好閱讀,他們也喜歡讀。因為《視野》可幫助他們學會怎樣做人和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對待人生,因為其中的文章有很多是富于哲理性、有骨氣的。總之,它的好處難以言表。
于是這一年我滿懷熱忱訂了《視野》這本雜志,可是第4、5、6連續三期都沒有收到。追問郵遞員,他說是領導的事,到局里也沒問到結果。所以倍感遺憾。不知能從哪里找回或買回這三本雜志?下一年度,我還很想訂閱《視野》,如果像今年這樣,是件很不稱心的事。
——湖南伍小莉
伍小莉朋友的不稱心,令編者也很不安……但作為消費者,您有權得到所在地郵局的妥當處理。這里也希望有同類遭遇者能夠及時與本刊聯系,以便本刊與您所在地郵局聯系處理此類問題。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