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林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失業人口。失業人口的產生既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失業人口的增加雖然是一種客觀經濟現象,但它加劇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解決方法。
第一,將充分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是各國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四大基本目標。在我國由于就業壓力的現實性和長期性,在確定長期發展戰略時,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思想突出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再次指出:“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屬。”“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我們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該正確反映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系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樂業才能安身立命,就業問題關系民生,關系社會穩定。就業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勞動者在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同時,獲得勞動收入,而且具有社會意義,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獲得社會的承認和自尊。因此,從政治上講,各地區、各部門應把全面促進就業作為一項使絕大多數老百姓受益的德政認真抓緊抓好,把擴大就業作為一項長期工作目標,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時,以就業為重要的基礎性約束條件,制訂具體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第二,尊重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既然失業人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有現象,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那么,要解決失業問題,就只能在市場經濟中解決。為此,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的發展,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在我國這樣一個以世界上9.6%的自然資源、9.4%的資本資源、1.85%的知識技術資源和1.83%的國際資源來為26%的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其艱巨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把勞動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從國際競爭中爭取到更多的就業崗位。
第三,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是擴大就業的基礎。無論是發達國家的經驗,還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都基本上表明經濟增長是降低失業率的有效途徑。經濟學家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在3%的GDP增長基礎上,GDP增長速度每提高2個百分點,失業率便下降1個百分點。GDP每下降1個百分點,失業率便上升1個百分點。雖然經濟增長并不能完全解決轉型中的就業問題,但可以保持就業增長,或阻止就業率下降。1980——2001年,中國經濟保持了長期的高速增長,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我國城鎮從業人員從10525萬增加到23940萬,增長1.27倍;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從3000萬增加到13086萬人,同期還有上億農民進城打工。
第四,發揮比較優勢,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由于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推進集約型增長方式的需要,規模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正在加速。從改革的角度看,資本仍是國民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仍是支持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經濟發展對資本、效率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但是,我國是一個勞動力存量高于知識存量的國家。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如果盲目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內會造成就業不足,對外會導致比較優勢的喪失和國際競爭力的下降。因此,必須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增加就業的關系。首先,根據我國目前勞動力存量非常豐富的特點,應優先發展勞動要素密集的產業部門,特別是第三產業。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落后于工業化的進程,存在著很大潛力。據國家計委分析測算,第三產業每增長1%,大約可提供120-130萬個新就業崗位。1991-2001年,一產減少2585萬人,二產增加2269萬人,三產增加7850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全部從業人數的比重為27%(美國為74.5%,法國為74%,英國為72.8%,日本為63.1%,印度、馬來西亞為50%左右),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還不到3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第三產業中,要積極發展短缺的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務業和旅游、社區服務業,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其次,在知識存量和流量高度積累的少數地區,鼓勵發展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一方面可以帶來較高的回報,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層次。
第五,加快城市化進程,特別是發展大城市。在工業化進程中,城市化的發展會使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中。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后,城鎮化率大約比同等發展水平國家低11個百分點。2001年末,我國就業人員達到7.3億,其中鄉村從業人員4.9億,占67%,這一比例遠高于工業化國家10%以下的平均水平,更高于發達國家5%的水平。導致我國城市化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及時地拆除限制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此外,還可能與城市的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選擇不當有關。所以,發展城市化首先要掃除限制城鄉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土地的市場化流轉;其次在城市產業結構和規模大小的選擇,應以實現充分就業和發展大城市為基本目標(華民)。這是因為城市的發展必須以工業化為依托。工業的規模集聚會自然地導致服務業的崛起和發展,從而增加城市的就業容量和功能。通過產業的發展促進城市規模的升級,進而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結構。
第六,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保持和擴大現有就業崗位數量最有效的辦法。一般說來,小企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在日本,小企業增加的就業崗位比大企業多3倍。統計資料顯示,美國1980-1986年間小企業對就業貢獻的比重為45%-55%,1990-1995年新建小企業對新增就業的貢獻率為69%。在我國,有關統計分析顯示:大型企業提供一個就業崗位需投資22萬元,中型企業提供一個就業崗位需投資12萬元,小型企業提供一個就業崗位只需投資8萬元。因此,為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應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以緩解就業壓力。在現階段,關鍵的問題是要為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必要的條件,放寬限制,減化手續,減輕負擔,提供有效的融資渠道,為它們的發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第七,采取各種措施減少勞動力供給。由于勞動力供給量取決于勞動力參與率和人口數量,所以,在控制人口總量的同時,要降低勞動力參與率。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年限,可以有效地降低勞動力參與率。發展教育,既是提高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的根本措施。國外的經驗表明,人力資源開發是實現有效就業的前提和基礎,并具有較強的就業擴大效應,特別是在就業結構非農化大轉換時期。所以,在我國首先要繼續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要做好農村中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青少年初中和高中的在校率,減少新增勞動力的供給。其次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建立專門培訓基金,用于提高勞動者的基本技能和提升失業者的勞動技能,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在我國,下崗職工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機械等傳統產業,他們勞動技能單一,整體素質較低。由于勞動技能不適應勞動力需求,近幾年,下崗職工再就業率呈下降趨勢,1999年為42%,2000年為35%,2001年為30.6%。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的提高,還可以提升我國勞動者的國際競爭能力,擴大勞務輸出。因此,政府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就業中介組織,多渠道組織勞務輸出。這是緩解我國今后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作者單位:安徽財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