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在永
我國盛行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變化有序。
星移斗轉,夏盡秋來,一年之中,節氣的更替,帶來了氣候的變化。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正如我國古代醫學家所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秋季,草木成熟,夏令的暑濕之氣漸去,氣濕漸涼。農諺云:“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贝藭r,由于晝夜溫差大,空氣中水汽銳減(如北京夏季6~8月相對濕度73%,秋季9~11月66%),故出現秋涼干燥的氣候。對此,祖國醫學認為,秋季養生重在調養肺氣。肺的呼吸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著全身之氣的生成。通過肺的呼吸,吐故納新,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運行;若肺有病則可導致呼吸短促、胸悶、咳喘等癥狀。
初秋具有夏季濕熱之余氣,故燥與溫熱相結合而侵犯機體,極易耗傷人體的津液,造成陰津虧虛,可出現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脫發發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結等癥。深秋又有秋冬之交的寒氣,燥邪與寒邪結合侵犯人體,亦易致干咳少痰或痰液難以咯出等病癥。在晚秋的10月下旬,氣溫由熱轉涼,人體血管壓力變化波動大,將成為高血壓、中風、心腦血管病的多發季節。
古詩云:“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鼻锛荆旄邭馇?,也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最佳時期。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遠了,為此,要注意加強耐寒鍛煉,以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提高機體的抗痛能力。但運動量應適度,不可大汗淋漓,以免造成津液耗散過大而降低機體的抵抗力。
“藥王”孫思邈在他所著《千金要方》中忠告人們:“凡天氣暖和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會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而不致疾病;若常藏幃帳之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木,軟脆不堪風寒也。”宋代名醫錢已在《小兒藥證真訣》中也說:“若保小兒安,常須三分饑和寒?!鼻锾煺清憻拑和芰Φ暮脮r機,兒童通過適度“秋涼”鍛煉,就能較好地適應環境氣溫的變化,對預防風寒感冒、氣管炎、肺炎等病的發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還能培養兒童不懼嚴寒,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全面提高兒童的素質。
飲食上以“清潤”為宜,可適當多飲些白開水、淡茶、豆漿、牛奶等飲料。多吃些蘿卜、西紅柿、豆制品、銀耳、柿子、香蕉等。同時須保持精神愉快,防止葉落悲秋之傷感,不急不躁,早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要保持居室內空氣對流流通,不在室內吸煙,以減少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