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養生學家很早就認識到:欲得長生,腸中長清。因為人體在消化食物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物(排出體外即成為糞便),這些廢物如滯留在人體內,輕則使人感到腹部脹滿,不思飲食,造成人體營養不良,出現頭暈、乏力、失眠、精神不振等不良癥狀;重則它們會惡化為“危險分子”,進入血液,周游全身,危害人體內的組織器官,使人的各個系統發生病變,并引起機能衰退,使人提前衰老。但杜絕這類危害,人類也絕非束手無策,只要經常“打掃”腸道衛生,驅除這些“危險分子”,保持腸道清潔通暢,就能健康長壽。可見腸道清潔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幫助讀者了解腸道功能,筆者首先對它作簡單介紹。
腸道俗稱腸子,由小腸和大腸相連構成。在腹腔內,小腸上端和胃相連,大腸下經肛門與體外相通。經口進入人體的食物、水和藥等,胃腸消化、吸收后,剩下的廢物,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小腸較細,長約6米,主要發揮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和水分的功能;大腸較粗,長約1.5米,主要是儲存糞便,以備排出。腸道由黏膜、肌肉、血管和神經等組成。其中構成腸道的肌肉是平滑肌,有收縮和松弛作用,可以調節腸道的運動。腸黏膜是腸道的最內層,它的細胞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尤其是小腸黏膜,除消化、吸收外,還有分泌激素、免疫等作用。正常情況下,腸道有大量細菌存在,絕大多數是厭氧菌,小腸較少,大腸較多。這些細菌分解食物,維持腸道的清潔,促進人的健康長壽。
因此,為了身體的健康長壽,保持腸道的清潔、通暢特別重要。臨床顯示,以下二種便秘常成為破壞腸道清潔通暢的“罪魁禍首”,應特別引起重視。
器質性便秘
正常人的糞便應為條狀,每日排便1~2次。如果糞便干燥、排便困難或排便2次間隔超過3天,就可稱為便秘。排糞是在腸道的蠕動,腹肌、膈肌和盆底肌的收縮,相關神經的協調支配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果這些環節中的一個出現障礙,例如:腸道有腫瘤或炎性狹窄;糖尿病,尿毒癥;垂體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腦血管意外,大腦腫瘤,脊髓創傷,腸壁神經節細胞減少等種種情形,都可導致器質性便秘,破壞腸道平衡,致使廢物長時間滯留體內,影響健康長壽。器質性便秘多由類似疾病引起,患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診治。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它的起因主要是食物中的纖維素太少,其次是體力活動少、納入水分少、生活無規律等,較少見的原因是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等。
食物中的纖維素并沒有被腸道吸收,但它們可刺激腸道運動,促使糞便排出。如今某些精美食品,幾乎全是由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組成,這些營養物質,大部分被吸收到血液里,以致腸道空蕩蕩的。腸道因為缺乏足夠刺激,蠕動減緩,因而沒有大便排除。因此纖維素也是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蔬菜、水果、麩子、谷皮等,都是含纖維素多的食物,生活中不應少了它們。
如果納入的水分太少,易導致糞便干燥而難以排出;體力活動太少,胃腸的蠕動也相應減少,致使大便排出困難。因此正常人每天納入的水量,根據有關標準,不應少于2000毫升;體力活動,也應根據自身的年齡和生理狀況,合理安排,以幫助有規律排便。
排便是生活的一個部分,生活有規律,排便也會形成規律。如果生活失去規律,不能定時排便,就極有可能出現便秘。
此外,部分藥物,例如碳酸鈣、顛茄、鉍劑等,可使腸道蠕動減弱,長久服用易致便秘。
治療功能性便秘的藥物很多,短期內服用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根本治療便秘,不宜久用。況且長時間服用,會產生依賴性。有資料顯示,多年服用排便藥,還可能中毒。因此筆者建議,培養合理的生活習慣,使大便有規律,保持腸道清潔通暢,才有利于健康長壽。
(作者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