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輿論和媒體都十分關注公共管理者的操守之優劣,不時能聽見各界對少數濫用職權的墮落者的譴責之聲,大有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氣勢。這也難怪,在一個迅速市場化、世俗化的現代社會里,從愚昧混沌狀態蘇醒的人們正呼喚著理性的自覺,其中就包著對“公仆”們——公共管理者的苛求和責難,作為利益的代言人,希望他們能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誓言。
一般而言,秉有權力的公共管理者之所以會吸引社會的注意力,他們的舉止能成為民眾茶余飯后的談資,街坊鄰里的話題,不僅僅是因為公共管理者的形象經常定格在大眾的視野里,熱烈的掌聲、美麗的花朵和燦爛的微笑簇擁著他們的身影,而且源于人們對權力的天然崇拜和自然向往。因為在隱秘與深邃的人性的淵藪,權力就是占有或支配他人命運的渴想和力量。古今中外無數的經驗和史實表明,盡管人生的坎使其萎靡卑微,甚或時常發出沉重的嘆息,但如果偶有些微的權力對象化在他人的生活和生命中時,枯黃的臉龐會莫名其妙地泛起陣陣光亮,油然而生飄飄欲仙的欣慰和快感,終不乏人。就此而論,人生來就是政治動物,其周身澎湃的是由權力之念演繹而致的無止盡的沖動和欲望。換言之,對公共管理者來說,權力是把雙刃劍,既可以給大眾帶來福祉,也可以給社會帶來災難。可以說,如果沒有憲法的約束和道德自律,使公共管理者的言行置于社會的監督之下,公共權力所產生的腐敗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實際上,在日趨功利化的今天,泛化的權力對靈魂的侵蝕又何嘗止于公共管理者呢?
西方智者有言:諸如觀念形態的思想,一旦轉化為掌控在少數人手中壟斷的話語資源時,作為學術之表征的一切理論的交流與探討無不烙上權力的印痕。此時的駁難、詰問、批判及質疑很可能不是彰顯真理的執著與真誠,而是“飾致于外,務以悅人”的做作與虛偽,實則即李贄所言,“陽為道學,陰為富貴”。鳥瞰一下當前學術界林林總總的怪象吧:或拉幫結派,排斥異己;或自我標榜,相互吹噓;或無中生有,弄虛作假……于是,在各種名目繁多、花樣繁新的學術活動中,有職務的專家多了,有創新的成果少了;有職位的學者多了,有影響的成果少了;有職稱的知識分子多了,有價值的成果少了……
由此看來,絕對的權力是文明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