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倒薩戰爭爆發后的第五天晚上,記者撥通了鳳凰衛視首席時事評論員阮次山先生的電話。
伊拉克戰爭犯了大忌?
記者:記得您曾經講過,對于這場戰爭,布什其實有很多顧慮,比如說擔心影響連任,擔心恐怖分子報復,還有伊拉克油田保護等問題。但是,布什還是不顧一切地點燃了巴格達戰火,那么他的這些顧慮是不是已無足輕重了?
阮次山:當然這些顧慮依然存在,而且仍在影響著這場戰爭。西方“戰爭之父”克勞塞維茨曾在《戰爭論》中說,戰爭的目的越簡單,勝利機會就越大。從這個觀點看,美國顯然犯了大忌,這場戰爭的目標太復雜,譬如:必須把薩達姆弄下臺;要使美軍傷亡減到最低程度;盡可能避免傷及太多平民;必須扶植一個親美政權;必須安撫伊斯蘭世界,不使全球發生伊斯蘭教徒反基督教徒的文明沖突發生。
我們可以看到,仗打到如今,并沒有像美國原先想像的那么順利,在這種情況下,這場仗能否順利打下去仍是個問題。因此,這場戰爭變數很多,其中所涉及的復雜因素也更加復雜了。
美國公眾的支持會長久嗎?
記者:圍繞這場戰爭,國際上掀起了強烈的反戰浪潮,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美國國內,戰爭還是得到了大多數美國公眾的支持。但是,布什在開戰后的第三天講,戰爭可能比預期的要長,那么,您認為美國公眾的這種支持會長久嗎?
阮次山:根據美國的傳統,政府一旦做出戰爭決定,往往能夠得到公眾支持。美國總統對外“宣戰”時,老百姓不會槍口對內,所以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美國民眾、政客、媒體會支持。
但是,如果這場戰爭長久的話,如果美軍傷亡遠遠超過估計或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如果一兩周內搜不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找不到薩達姆,美國公眾就會越來越認為打這場仗的理由不充分。所以,我們看到布什、拉姆斯菲爾德和前線指揮官弗蘭克斯都說戰爭會長久,其實這是打預防針。對美國來講,國際社會大規模反戰浪潮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希望很快結束這場戰爭,找到薩達姆,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記者:如果這場戰爭打得不順的話,會不會導致出現1993年克林頓政府被迫從索馬里撤軍那樣的局面?
阮次山:戰爭打得不順的變數存在。如果出現那樣的情況,對布什來講可能是政治上的毀滅,所以他無論如何都要力求避免出現這種局面。布什現在已經走上“不歸路”了,仗一定要打,而且一定要打贏,只是可能他贏的定義和我們的不一樣,有可能在仗打得無法收場時,他的那種贏的定義是找個臺階下。
戰后重建會不會如意?
記者:美軍占有絕對的軍事優勢,您認為它會“速戰速決”嗎?而且,即便取勝,戰后安排遠比戰爭麻煩,您認為戰后安排將面臨一些什么樣的難題?
阮次山:雖然美軍具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未必就能輕而易舉地取勝。它一定能贏,只是如果戰爭之路坎坷的話,影響難以估計,這是一個問題。戰后安排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如何重建伊拉克?重建伊拉克要借助多少國際力量?借助多少美國力量?美英聯軍能在伊拉克駐扎多久?現在法國就提出來,它不認為美英有長駐伊拉克的合法理由。如果美英不長駐伊拉克,這場戰爭就達不到把薩達姆政權推翻,重建一個親美政權的目的。雖然美國人有很多如意算盤,但如果伊拉克戰后重建不成功,布什、布萊爾的境地也將很糟糕。
仗打贏了,就會出現一邊倒?
記者:布什宣稱“在為時已晚之前,有必要先消除危險。美國擁有為保衛自身安全而使用軍事力量的權利”,并繞開聯合國對伊動武。您如何看待美國的這一行為?
阮次山:美國繞開聯合國動武,這反映的其實是美國人的一種思維。他們認為仗打贏的話,大伙的氣就平了,到時能立即產生國際政治靠攏局面,現在的許多問題將隨之煙消云散。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美國是惟一的超強國家,聯合國也拿它無可奈何。美國人認為只要做到能贏得國內民眾支持,其他國家它都糊弄糊弄就過去了。過去里根打格林納達、老布什打巴拿馬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違反國際法的,可是沒有人能審判美國。所以,布什這場仗打贏的話,他對別的不會在乎。
記者:那么,您認為這場戰爭合法嗎?
阮次山:這場戰爭當然是不合法的,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講它都不是一場合法的戰爭。美國認為他們打伊拉克戰爭是為了“伊拉克的自由”,是要解放伊拉克,這是胡說八道。任何國家的人民都有權作選擇,他跳進火坑你美國也不能去救他。美國這是用不同的道德標準找的道貌岸然的所謂正當理由。解放應是內部的解放,或是內部的人民和政府請你美國去解放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場戰爭將會使美國的威信受到損失,并繼而可能使它逐漸失去其作為“武林盟主”的地位。
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先兆?
記者:戰爭往往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帷幕,海灣戰爭后世界進入了美國作為惟一超級大國的冷戰后時代。那么,這場伊拉克戰爭將會對國際格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阮次山:我覺得,對美國來講,對全世界來講,這場戰爭影響深遠。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這場戰爭的目的,無論是為實現伊拉克“政權更迭”也好,還是要消除潛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也好,它實際上又回歸到了戰爭的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奪取領土,一個是爭取資源。那么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時候,如果奪取資源的戰爭從此開始的話,這場戰爭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美國這場戰爭的目的,它實際上又回歸到了戰爭的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奪取領土,一個是爭取資源。那么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時候,如果奪取資源的戰爭從此開始的話,這場戰爭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而且,這場戰爭可能為戰爭與和平、人類社會大格局作了一個新的詮釋。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對能源的需要、社會之間彼此安全制衡的架構都可能會有一個調整。如果調整得好的話,是國際新秩序的開始。對美國來講,它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霸權地位。如果調整不好的話,美國就會慢慢走下坡路,另外一種格局和地緣戰略會慢慢形成。不過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不是兩三年會實現的,因為任何社會秩序的變化總是要有一個歷史的軌跡。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過了二十多年,在1939年又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爭結束到現在已五十多年了,是不是會產生另外一次調整世界秩序的世界大戰來打破各種現存的架構和版圖,我看這場戰爭是一個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