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發動這次戰爭是在外交遭到很大挫折的情況下開始的。布什政府上臺后,一直想拔掉薩達姆政權這顆眼中釘。隨著阿富汗反恐戰爭的結束,布什開始把下一個反恐目標轉向伊拉克。美國先是提出了“邪惡軸心”說,聲稱伊拉克不僅是獨裁政權,而且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繼續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與恐怖主義有聯系。美國表示有權解除伊拉克的武裝。不久美國就開始放話,稱可能對伊采取“先發制人”打擊。然而,布什政府的主張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就連美國內部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可以“先發制人”對伊動武,不必經聯合國的批準;但另一派,即以鮑威爾為代表的溫和派,則主張還是要經過聯合國,采取多邊合作的方式解決伊問題,這樣一旦出兵,就可以獲得動武的合法性。后來第二種主張占了上風。于是美國決定同意通過聯合國安理會來解決伊拉克問題。
按照美國(還有英國)的想法,聯合國應通過一個“一步解決”的方案,即要求伊拉克在限定的時間內接受聯合國的嚴格核查,只要伊拉克不配合,或到時判定伊實質性違反了聯合國的決議,就可自行對伊開打而無需再做任何新的決議。但美英的方案遭到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大多數國家的反對。經過一段僵持,美英不得不對提案做出一些修改,實際上被迫接受了“兩步走”的意見,即第一步對伊進行核查,提出核查報告;第二步,如果認為有必要對伊動武,須安理會再次通過決議。這一結果實際上是美外交的一次失敗。
我認為當時美國可能有一個誤判,它認為對伊拉克進行極其苛刻核查的1441號決議,能在安理會以全票(15票)通過,是自己的勝利。美國認定,核查時怎么也能在伊拉克發現些東西,找個借口對伊拉克開打是不成問題的。此外,美國還認為大國當時的反對也只是做做樣子,最后是不會下決心阻擋美動武的。此后,美國的外交有些放松。可沒想到,這次伊拉克學聰明了。10多年前海灣危機時伊拉克總是與國際社會頂牛,從而給美國提供了開打的理由。這一次,伊拉克則使勁與聯合國配合。今年2月中旬,在向安理會提交的報告中,有關各方都表示未發現足以決定對伊動武的證據,并認為伊拉克基本上是配合的,核查應該繼續下去。這一結論,得到安理會多數國家的支持。這時美國才慌了神。迫不得已,美國同意推遲至3月中旬再就動武進行表決。在此期間,美匆忙去做幾個大國的工作,結果哪個也說不通,特別是法國,公開表示要投否決票。俄羅斯也表示可能投否決票。德國雖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反對的態度也很堅決。在爭取不到大國支持的情況下,美國又把希望寄托在六個非常任理事國的小國身上,它覺得只要能在安理會以九票通過,即使遭到否決,在國際上也還算說得過去。但是最后連小國也不買它的賬。眼看安理會通過無望,美被迫放棄表決,決心繞開聯合國,直接對伊動武。
這確實是美國外交的一次嚴重受挫。美國想得到聯合國授權,取得合法性后再動武打伊,卻終未如愿;遍布世界的反戰游行,更凸顯了美打伊的非正義性。美國的一些人現在抱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與其在聯合國走了一大圈還通不過,還不如當初就邁過去,現在反而貽誤了戰機。由于沒有取得合法性,一些原來表示支持美國的國家也變卦了。最大的損失就是失去土耳其的鼎力相助。本來美國希望南從科威特、北從土耳其對伊拉克進行夾擊,結果土耳其不讓美國地面部隊進去。這與美國出兵沒有聯合國的批準是有很大關系的。想想當年的海灣戰爭,當時有眾多國家(包括許多阿拉伯國家)組成了反伊聯盟(32個國家聯合參戰),還有很多國家分擔美國在海灣地區派駐軍隊和戰后重建的費用。這些都是這次伊拉克戰爭所不能比的。這次僅有四個國家參戰,且人數有限。美國這次在戰前的外交失敗,對于伊拉克戰爭的進程,以及戰后重建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在美國正在打仗,別的還來不及想,其實以后的問題會層出不窮。美國打勝這場戰爭也許是沒有問題的,但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包括政治上的、經濟上的、道義上的,甚至軍事上的。法國、日本現在都表示,在伊拉克的戰后重建過程中,聯合國必須居于核心地位,而不是由美國主導。
這次美國外交失敗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雖然一開始美國提出的是要解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但這只不過是它打的一個旗號。其骨子里則是要改變伊拉克政權,而這只有動武才能辦到(美爭取薩達姆自行下臺的幻想很快就破滅了)。事實上,美國是從其自身的全球利益出發,希望通過打下伊拉克,來改變整個中東格局。這違反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也觸犯了許多國家的重大利益。二是美國從一開始就不想通過多邊來解決伊拉克問題。只是因為碰了壁,不得已才想借助聯合國給動武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這樣三心二意的做法導致外交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美國這次繞開聯合國采取單邊行動,使聯合國的權威受到削弱,可能會對未來的國際秩序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但這一做法對其自身形象的損害也很大。因此,也不排除有另一種可能,即在戰后,美吸取一點教訓,外交政策做出某些調整,向多邊的方向有所回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