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有數百萬伊拉克難民涌向周邊國家,至今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滯留在鄰國,給當地政府造成很大的社會和經濟負擔。雖然此次伊拉克戰爭尚未出現大量的難民潮,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有著前車之鑒的鄰國在對待伊拉克難民的問題上無不表現出復雜的心態,它們紛紛吸取教訓,未雨綢繆。
土耳其:位于伊拉克北部,在上一次海灣戰爭中共接納了80萬伊拉克難民,使原本就疲軟的經濟雪上加霜。如今若再涌進大批難民,無疑是亂中添亂,難以招架,所以自美國掀起“倒薩”運動以來,土耳其一直反對開戰,還一度封鎖了邊境。在美英發起對伊拉克的戰爭后,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伊拉克難民開始沿著公路北上逃往土耳其邊界。據報道,逃難的車隊長達數公里,交通陷入癱瘓。為了確保南部邊境的安全,將難民堵在國門之外,土耳其表示要派軍隊進入伊拉克縱深140公里的地域,在那里建立13個難民營,收容伊拉克逃難者。
約旦:位于伊拉克西部,自第一次海灣戰爭以來共接納過大約200萬伊拉克難民,這對于本身只有520萬人口的小國來說實在有些不堪重負。但是約旦有它自己的苦衷。因為多年來伊拉克待它不薄,不僅長期免費或低價向它供應石油,而且還是約旦產品的最大進口國。可是,一批又一批的難民洶涌而來,仿佛一個看不到盡頭的隧道,長此以往,畢竟不是個辦法。于是,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表態說,對伊戰爭爆發后,約旦只會接收以約旦為中轉站、而目的地為第三國的難民。為防止難民潮,約旦已經在與伊拉克交界處加強了戒備,在離邊界約80公里處搭建了兩座難民營,同時縮短了伊拉克難民的停留時間,將非法居留的伊拉克人,特別是符合參軍條件的男子驅逐出境。約旦官員解釋說,此舉是為了避免給人以“幫助伊拉克人逃離國境”的印象。
伊朗:位于伊拉克東部,與伊拉克有著漫長的邊境線,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先后接納了130萬伊拉克難民,至今仍有20萬人滯留在伊朗境內。據聯合國難民署估計,此次伊拉克戰爭將給伊朗再送去25萬伊拉克難民。伊朗多次強調,一旦戰爭爆發,它將不允許伊拉克難民進入伊朗國土,如有必要,則在兩伊邊境的伊拉克一側就地安置難民。據悉,伊朗在與伊拉克交界地區設立了19個難民營。伊朗內政部副部長波朗迪昂說:“一旦戰爭爆發,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向無家可歸的穆斯林提供幫助。”
其他鄰國,如敘利亞、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都對伊拉克難民潮表示了嚴重關注,紛紛采取相應的措施。一些有錢的伊拉克人想到歐洲尋求政治避難,然而前景并不樂觀。去年,有超過5萬的伊拉克難民被英國、德國、瑞典、奧地利和希臘等國接納,但這些國家對此怨聲載道。
一些國際機構和人道主義組織也展開積極活動以應對難民潮。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已在伊拉克周圍的六個國家布置了能夠在三個月內為24萬伊拉克人提供緊急衛生援助的物資。世界糧食計劃署從周邊地區緊急抽調了6000噸糧食,可以援助20萬難民。聯合國難民署已經在伊拉克周邊國家花費了2000萬美元,用作接待難民的各項準備。國際紅十字會和紅新月會則表示將派出8.1萬名救援人員開展救援行動,他們能照顧50萬難民。另外,能為20多萬人提供醫療服務的野戰醫院也已經準備就緒。
但多年的地區沖突已經讓人道主義機構囊中羞澀,加上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靠募捐獲取資金變得異常困難。聯合國難民署表示,他們至少需要6000萬美元來應付難民危機,可是迄今為止只得到了一半的資金。食品短缺問題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