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世界各大媒體幾乎同時注意到了發生在希臘雅典的一次刑事拘捕行動,因為被拘捕者是俄羅斯警方和國際刑警組織通緝多日的前俄羅斯媒體大亨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不過,一向善于運作的古辛斯基八天后,也就是8月29日,支付了10.8萬美元獲得保釋,但依然沒有行動自由,不得離開希臘。
在俄羅斯,古辛斯基這個名字恐怕只能用“如雷貫耳”這個詞來形容了。
古辛斯基是猶太后裔,屬于頭腦非常靈活的一類人,30歲之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1986年,也就是戈爾巴喬夫剛剛開始執政的時候,古辛斯基只有34歲。社會的動蕩帶來無限商機,古辛斯基看準時機,辦起了私人公司。他先承包建筑裝修工程,后來又搞金融法律咨詢和政治分析。反正,什么賺大錢他就干什么。
1989年,俄羅斯銀行開始逐步商業化,古辛斯基再次看準時機,挑頭第一個在莫斯科組建了商業化的“大橋”銀行。由于他與市政當局聯系密切,這個銀行在當地備受關照,并在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過程中不斷擴張實力。到1996年,“大橋”銀行已經改名“大橋”集團,麾下擁有50多家企業,1.4萬余名員工,總資本約8.3億美元。隨著古辛斯基這類暴發戶的出現,俄羅斯的常用詞詞典里便增加了“金融寡頭”這樣一個詞條。
如果總結一下古辛斯基的生財之道,恐怕得用“投機高手”這幾個字。因為“投機”讓古辛斯基在俄羅斯那個時代的商海里如魚得水,而且變得貪得無厭。
1993年,不滿足的古辛斯基又盯上了媒體行業。在同期出現的一批金融資本家當中,古辛斯基搶先一步打響媒體收購戰。他先是出資在俄羅斯獨立電視臺開辟新頻道,后來干脆買進獨立電視臺77%的股份,將獨立電視臺變成他操縱輿論的一大陣地。之后,他又促成“大橋”銀行與俄羅斯頗有影響的《今日報》和《七日報》合資,收購了著名的“莫斯科之聲”電臺,與美國《新聞周刊》合辦《總結》周刊,并計劃利用通訊衛星等現代化手段,向全球拓展信息業務。
當他的媒體帝國初具規模后,古辛斯基辭去了“大橋”集團董事長的職務,全力以赴經營他的媒體帝國。他宣稱,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和時代———華納就是他奮斗的目標。他與伏爾加汽車營銷公司總裁別列佐夫斯基等六家俄羅斯大公司總裁一同被稱為“七巨頭”,在當時混亂不堪的經濟領域“呼風喚雨”。但很顯然,古辛斯基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發言權。
1996年,俄羅斯總統大選。古辛斯基與其他商業巨頭出錢資助葉利欽競選連任總統。葉利欽連任成功后,古辛斯基、別列佐夫斯基等人進入俄羅斯政權的核心層,金融資本變成了政治資本。銀行家公然試圖對政權機構施加影響,希望在政治家背后操縱國家。
一個典型事件就是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初圍繞購買“通訊公司”股份的傳媒大戰。在那場斗爭中,古辛斯基企圖借助西方投資建立一個實力強大的現代化通信和電視公司。他拒絕政府方面的一切調停,和其他寡頭展開不擇手段的競爭。葉利欽認為,正是那次寡頭間“沒有規則”的殘酷斗爭,導致了兩次最嚴重的政府危機和一次金融危機,不僅使俄羅斯經濟衰敗,甚至破壞了整個制度的穩定性。
1997年和1998年間,金融寡頭的權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就拿古辛斯基來說,他沒有任何官職,但影響力卻不在任何高官之下。難怪在葉利欽時代,俄羅斯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是寡頭統治著俄羅斯,而不是總統。中國有個成語叫“物極必反”。到了普京時代,這個成語在古辛斯基身上應驗了。
2000年3月,普京正式就任俄羅斯總統后不久,決心掃清在施政道路上的絆腳石。俄羅斯內務部和稅警搜查了“大橋”集團的四個機構,包括古辛斯基的辦公室。6月,俄最高檢察院以涉嫌在1996年對俄羅斯音像公司實行股份化時侵吞了一千多萬美元國營資產為由,批準逮捕古辛斯基。但因證據不足,古辛斯基在簽署了不離境的保證書后被釋放。
不過沒多久,他突然神秘失蹤了。之后,俄羅斯司法機關對他正式提出指控,指控“大橋”集團在獲取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提供的2.6億美元貸款時虛報公司資產,造成大筆貸款無法收回。2000年11月,國際刑警組織應俄羅斯司法機關的要求,對古辛斯基發出國際通緝令。2000年12月,古辛斯基在西班牙落網。但西班牙法院拒絕了俄羅斯的引渡請求,并將他釋放。獲釋后的古辛斯基前往以色列定居。對于俄羅斯提出的引渡請求,以色列政府總是故意拖延。
一些俄羅斯媒體認為,這次逮捕行動與今年12月將要舉行的杜馬選舉有關。政府想通過這次逮捕來警告那些“得勢商人”不要利用這次選舉恢復其政治影響力。另外,還有消息說,最近俄羅斯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因為涉嫌舞弊和逃漏稅也正在接受俄羅斯司法機構的調查??磥?,郁悶的不只古辛斯基一人,其他的俄羅斯金融寡頭也該加倍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