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9日,柬埔寨首都金邊爆發反泰騷亂事件,直接原因是柬埔寨的一份報紙《吳哥之光》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兩度發表泰國女明星素瓦南“吳哥窟應屬泰國”的言論。
國旗是一個國家精神的象征。柬埔寨國旗的顯著特征是旗幟上繡有三座寶塔的圖案,那是吳哥文化的象征。吳哥是柬埔寨廣為傳頌的文化古跡,又是柬埔寨古代王國一個朝代的名稱。吳哥古跡和它所代表的文化,不僅是柬埔寨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標志,也是東南亞和世界文化璀璨絢麗的瑰寶。以吳哥為首都的王朝曾經是柬埔寨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它的疆域東臨南海,西抵馬來半島北部。強大的吳哥王國創造了被譽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的吳哥文化。它既是柬埔寨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柬埔寨民族的驕傲。
“富貴真臘”的吳哥時代
柬埔寨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遠在新石器時代,柬埔寨境內已有人類居住。現代柬埔寨的主體民族高棉人又稱吉蔑人,他們在湄公河下游建立了柬埔寨最早的國家。公元1世紀,一個叫混填的外國人率兵乘船沿湄公河到達扶南,戰勝了當地的女王柳葉并娶之為妻,自立國王,建立扶南王國,建都毗耶陀補羅(今波羅勉省的巴山和巴南村附近)。關于混填的來歷,有印度的婆羅門、爪哇人或馬來半島人等不同說法。扶南國深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但現代史學家認為,古代柬埔寨的早期文明并不是外來文化移植的產物,而是印度文化與本地文化交匯融合的產物。公元9世紀初,真臘統一,定都吳哥,創立了吳哥王朝。
吳哥位于今暹粒省地區,臨近洞里薩湖,是富庶的平原地帶。吳哥王朝重視農業,大興水利,以吳哥都城為中心,建成了河渠縱橫交錯、設施完備的灌溉系統。經過多年的建設,在這塊廣闊而肥沃的土地上,人口稠密,農業、手工業發達,商業繁華。
吳哥王朝與中國等亞洲鄰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公元13世紀末,隨元朝使團訪問真臘國的周達觀在歸國后撰有《真臘風土記》一書,具體生動地描述了“富貴真臘”的吳哥時代的昌盛景象。在發達的灌溉農業的基礎上,以吳哥為中心的高棉帝國興起,而被譽為“古代東方文化奇跡”的吳哥文化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
吳哥古跡:“吳哥式的微笑”和“城市似的廟宇”
“吳哥”的梵語意為“城市”,它既是國家的都城,又是宗教的圣城。吳哥古跡是公元9世紀~13世紀建造的氣勢恢弘的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共有大小建筑600余處,主要由吳哥通(即吳哥王城)和吳哥窟(即吳哥寺)兩大建筑群組成。
吳哥文化早期建筑的代表首推公元9世紀末建成的巴肯寺。它建于高13米的臺基之上,臺上筑有5座尖塔,臺基四周有磚塔36座,臺基分為5層,每層各建小塔12座,構成由100座排列整齊而高矮錯落有致的寺塔群,遠遠望去,婉如一個塔林。
建于10世紀中期的女王宮也是吳哥早期的另一處代表性建筑。它位于吳哥城東北處,以石結構為主。寺塔由三座并排的塔形神祠組成,圍以高墻,墻有石門,門上有精美的浮雕。寺內有以神話故事為題材的浮雕,造型生動,雕鏤別致,尤以許多千姿百態的女子雕像聞名,故稱女王宮。
吳哥王城是12世紀后半期擴建而成的,建筑采用砂石結構。城區呈方形,周圍12公里余,城墻高7米,厚3.8米,城門5座,護城河寬達百米,有大石橋跨越其間。橋之兩側有石刻神像27尊,它們手握石蛇,首尾連接成橋欄。王城內有眾多寺廟和建筑物,城中央為著名神廟——巴云寺。寺的中部為二層石砌臺基,臺基四周有浮雕回廊,整個臺基上建有48座塔,每座塔的四面都刻有酷似王者容貌的菩薩頭像。頭像面帶微笑,凝視遠方,風格獨特,這就是藝術史上所說的“吳哥式的微笑”。臺基中央為高達45米的圓形涂金寶塔,又稱“金塔”。
吳哥寺是古代柬埔寨雕塑藝術的最高峰。它坐落在王城的南郊,始建于12世紀上半葉,后來成為陵墓。吳哥寺梵語意為“城市似的廟宇”。寺廟呈長方形,圍以兩重石墻,周圍有寬達190米、周長約6公里的壕溝。主殿建于3層臺基之上,臺上建有5座尖塔,中央主塔高出地面65.5米。吳哥寺布局宏偉,結構勻稱,設計莊重,裝飾精細,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吳哥寺的浮雕工藝精湛,富有寫實性,內容多取材于古印度史詩、神話故事,以及對外戰爭、皇家出行和生產、工藝與烹飪等世俗情節。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圍繞主殿第一層臺基的回廊長800米,壁高2米多,壁面滿布浮雕,采用了重疊的層次來顯現深遠的空間,堪稱東方藝術史上的杰作。
吳哥古跡的宏偉建筑和高超的浮雕設計,代表了古代柬埔寨人民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它顯示了吳哥時代繁榮昌盛的社會面貌。但隨著吳哥王國的衰落,吳哥古跡也被叢林湮沒,并被人們淡忘了。
吳哥文明的衰落
吳哥王朝連年的對外戰爭和大規模的興建寺塔,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和人力。13世紀初,西部的泰人王國崛起,吳哥王國面臨嚴峻的挑戰。進入14世紀,尤其是15世紀,吳哥王國內外交困,急劇走向衰落。1351年、1393年、1431年暹羅(今泰國)先后三次攻占吳哥城。吳哥屢遭涂炭,水利設施被破壞,經濟基礎被動搖,中央王權被削弱,吳哥城日益荒廢。為避免再次遭到外來的攻擊,1432年吳哥國王特決定將都城遷至湄公河東岸的斯雷桑托,次年,又因湄公河泛濫而遷至四岔口,即金邊。從此,延續達600年之久的吳哥王朝時期結束,柬埔寨也喪失了作為中南半島強國的地位。
16世紀初,柬埔寨曾一度復興,并在吳哥河畔大敗暹軍。為紀念這一勝利,戰場附近的一個村莊被命名為“暹?!保饧村呷吮环鬯?。但到1594年~1595年,暹羅大舉入侵,占領了當時的京城洛韋,將柬埔寨變為附庸國。洛韋的陷落,標志著柬埔寨真正地走向了衰落,吳哥文明也隨之黯然。
18世紀末,馬德望、暹粒及吳哥地區落入暹羅手中,同時,國家還面臨西方殖民侵略的嚴重民族危機。
吳哥古跡再現光輝
19世紀,在西方勢力向東擴張、法國殖民者企圖入侵印度支那的時候,一些探險家從中國古籍《真臘風土記》一書中獲悉,在柬埔寨的洞里薩湖北面叢林中有一個富庶的古代帝國王都的遺跡。1858年法國博物學家兼探險家亨利·德奧受巴黎地理學會委托,到柬埔寨進行考古調查。他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深入叢林,首次“發現”了湮沒數百年之久的吳哥遺跡。此后,經過一些學者的多次考察與發掘,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被茫茫林海覆蓋的文明遺跡終于再現于世人面前。人們驚喜地發現,原來這是一個散布在45平方公里、多達600座建筑物的文化寶藏。學術界對這個擁有宏偉的建筑、優美的雕塑和獨特文化內涵的歷史遺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吳哥古跡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尼的波羅浮屠被并稱為“東方文化四大奇跡”。
在吳哥古跡被重新發現之時,遺址地區尚歸暹羅管轄。1907年,統治印度支那三國的法國迫使暹羅簽訂條約,獲得了對馬德望、暹粒及詩梳風地區的所有權,吳哥也從暹羅手中轉歸法屬柬埔寨。1909年,柬埔寨國王西索瓦終于從法國人手中獲得擁有吳哥的權利。他舉行隆重的典禮,以慶祝祖輩創建的古都的回歸。二次大戰后,柬埔寨人民經過艱苦斗爭,終于贏得了獨立,古都吳哥才真正回到祖國懷抱,成為柬埔寨人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著名的旅游勝地。
民族文化凝聚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柬埔寨人民像愛護生命一樣珍惜吳哥文明遺產?,F今的吳哥成了柬埔寨民族的象征,繡有吳哥三座寶塔形象的柬埔寨國旗高高飄揚在柬埔寨的上空,也牢牢地印在每個柬埔寨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