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歷史學家大都喜歡把發生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稱為機械化戰爭,這似乎沒有錯。然而,在充斥著血與火的戰爭迷霧背后,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左右著戰爭,這就是石油。所以有的專家也稱這兩場戰爭為“石油戰爭”。一戰期間,當時的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聲稱,汽油“在未來戰爭中像血一樣重要,不能供應汽油將會使我們的軍隊立即癱瘓”。一戰中德國戰敗,法國政要在談到石油對大戰的作用時說,石油這個“地球之血”是“勝利之血”,德國對它的鐵和煤的優勢太自負了,它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們的石油優勢,協約國的事業是在石油的波濤上飄向勝利的。
作為戰略物資,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遠遠超過上次大戰。戰爭對石油的依賴性更強,戰爭中掠奪石油的目的性也愈加明顯。石油在戰爭中也被大國當做戰略武器加以運用。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掠奪包括石油在內的資源。美國為了遏制日本的擴張,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并以太平洋艦隊控制海上交通線。在歐洲,納粹德國通過合成燃料技術彌補石油的不足,通過“閃擊戰”來緩解燃料的緊張,最重要的是企圖通過侵略蘇聯奪占巴庫和高加索油田以獲得戰爭的動力。
燃料短缺會嚴重制約戰爭的進程。素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在北非戰役中也無回天之力。他哀嘆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淚下。”頗有個性的巴頓將軍在法國追擊德軍時,也為燃料而苦惱:“如果我能偷到一點汽油,我就能贏得這場戰爭。”戰爭雙方采取了封鎖交通線、襲擊油輪、破壞石油設施、占領對方的油田等手段,以不使對方有可靠的石油供應。
戰后,石油戰爭頻頻爆發。50年代,英法以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扼制了石油運輸的咽喉為借口,發動侵略戰爭。70年代,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因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運用石油武器進行斗爭,有效地打擊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80年代,地處中東的伊朗、伊拉克兩國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戰爭,雙方襲擊石油基地,打擊海灣油輪,造成地區局勢緊張。十幾年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海灣戰爭,應算是一場地地道道的石油戰爭:一是由石油爭端引起,二是觸犯了西方國家的石油利益。科索沃戰爭、車臣戰爭、阿富汗戰爭等都有著石油斗爭的深刻背景。石油戰爭就在我們身邊。▲——摘自《中國國防報》
閱讀背景
在18世紀中葉,人們把石油叫做石頭油,以區別于植物油和動物油。最初,這種石頭油漂浮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偏遠森林山谷的泉水里或水井中,人們用最原始的方法——撇取泉水表面的油層或以破布氈之類的東西浸濕油水后再擰干——收集這種“又黑又臭的東西”。那時候的石油大多被用來制藥,主要醫治頭痛、耳聾、反胃和風濕什么的。在此后的幾十年中,石油除被用來作為制藥原料之外,更多地被制成一種為人們提供照明的“臘油”,從而使漫漫長夜“縮短”,工作時間延長。據說,19世紀末洛克菲勒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主要就是因為他出售這種“臘油”。20世紀初,汽油發動的內燃機車的出現開辟了石油時代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時任“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海軍部長的丘吉爾決定,將傳統上使用煤為燃料的英國海軍軍艦改為以石油為動力。事實證明,這一決定影響了人類發展進程,從此石油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