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國果業生產在經歷了面積的迅速擴展之后,現在正面臨著市場的嚴峻挑戰,許多種類果品供大于求,競爭加劇,價格疲軟,經營效益下降,從而迫使果業生產結構必須做出重大調整。只有不斷進行調整,才能充分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才能使果業充滿后勁。我們編輯部經常收到全國各地讀者的來信,他們從不同的側面,就“果業生產結構如何進行調整”的問題進行咨詢,現就他們提出的問題請有關專家撰文予以解答和指導。
一、產區樹種結構調整
在新老果區,都應按照“適地適栽”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發展不同的果樹品種。在果樹“最適宜區”和“適宜區”適度發展,而在“次適宜區”限制發展或不發展。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品種、樹種和當地生態條件兩大優勢,生產出優勢產品,形成主導產業。
過去,蘋果、梨、柑橘三大樹種的栽培面積占全國果樹面積的54.2%,產量占63%,比重偏大。而且這三大樹種中,晚熟品種比例過大,形成一定的市場壓力。現在各地需要壓縮種植面積,淘汰老、劣、雜果園,隨著價格的下降,還將進一步縮減栽培面積。可將效益不高的果園改栽其他效益好、有開發前景的樹種,如葡萄、杏、李、石榴、棗、柿、核桃、櫻桃等,或者還林、還草。
二、品種結構調整
在新發展的樹種中,優新品種不斷涌現,一些老、劣品種相形見拙,應及時更新。如蘋果中晚熟品種(富士等)占80%以上,梨品種中晚熟品種也占70%以上,這種品種結構就應進行調整,應增加早、中熟品種比例(早熟應占5%~15%,中熟20%~30%,晚熟60%~75%)。同時,應積極引育優新品種、新砧木,加強無病毒果苗的繁育,如蘋果品種富士系中可栽2001、煙富1~6號、紅王將、禮富1號、秦富1號等,其他還可試栽藤牧1號、新世界、紅嗄拉、華冠、美國8號等;元帥系中可栽5代短枝型品種阿斯、俄2、矮鮮等;喬納金系中應栽新喬納金、紅喬納金等。最后,應注重加工品種基地建設,根據加工能力栽植適量的紅玉系、喬納金系、旭、青蘋等。梨應限制鴨梨、雪花梨和酥梨的發展,而增加早酥、豐水、新高、黃金、七月酥、八月紅、紅香酥、華酥、秦酥、碩豐、錦豐等優新品種比例。
幾十年來,推行的“密植、密枝、密果”的種植方法不利于生產優質果,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應迅速改為“適度栽植,適量留枝、適當留果”的種植方法。如去除大枝、改大冠為中冠,改中冠為小冠,改密冠為稀冠,使行間冠距保持1.5~2米,大枝間距保持1米,大、中、小枝組間距分別保持60厘米、40厘米、20厘米。
三、產量、質量調整
過去處于產量效益階段時,越高產,經濟效益越明顯,所以,密留枝,多留果,質量不高;如今,果品質量已成競爭焦點,只有質量高才能售價高、售出快,經濟效益好。當前是高檔果供不應求,中檔果供大于求,低檔果賠錢銷售,有的只能做加工原料低價處理。為了達到優質水平,目前提倡以下10項優質技術: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按2公斤土糞或1公斤羊糞或0.5公斤雞糞換1公斤蘋果比例施用足量肥料;合理調控水分,節水、保水、控水、排水;加強蜜蜂、壁蜂或人工輔助授粉;合理整形修剪,應用中、小冠樹形,注意改善光照,盡量采用“旺者拉、弱者縮、密者疏、極少截”修剪方法;應用化學促控技術,如噴布果實拉長劑、膨大劑、增紅劑、潔凈劑等;花果管理技術,嚴格疏花疏果,合理負載、套袋、摘葉、轉果、鋪銀膜等;加強病蟲害綜防技術,采用低毒、低殘留、專一性、生物性農藥,要求按指標、按經濟值施藥,確保噴(撒)藥質量,減少農藥污染,生產“綠色”果品;采收期要根據市場需要、儲期長短、儲藏條件等,實行分期采收,確保果品質量;采后處理逐步采用果實分級、沖洗、烘干、打蠟、包裝流水線,使果實均一性好,真正達到客戶要求。
四、果樹品種改良時應注意的問題
果樹品種改良是使果品生產適應市場的需要,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在改換品種和樹種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品種改良要符合市場需求。在當前的品種改良過程中,無論生產規模大小,都要符合當地的農業結構調整,符合農產品的產業化建設,符合當地果品長遠發展規劃,符合一域一品基地建設。品種的選定要符合市場要求,要對市場需求發展有前瞻性,走在市場的前頭,才能真正改出效益,也才能真正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品種改良要按技術規程操作。當前果樹的品種改良主要是依托現有果園改換好品種、新品種。幼樹高接換種和大樹內膛腹接分期換種是短期內恢復產量獲取收益的好措施。在實施這一措施過程中,一定要按技術規程操作。一是要從正規渠道、最好是科研院所的專門采穗園采集接穗,或從其他地方引種。無論從何處采穗,采穗前一定要認真考察品種的生長結果習性和豐產性能,以確保品種純度和質量,二是采穗時一定要采中上部的健壯枝條。
3.品種改良時要防止帶入新的病蟲害。在引進接穗進行品種改良時,一定要認真了解引種地病蟲害的種類,堅決杜絕引入有檢疫性病蟲害的種苗或接穗。如果引種地有檢疫性病蟲害以外的新的病蟲害類型,一定要在引種地按照規程進行滅菌殺蟲,做到無病蟲害帶入新區。
總之,果業生產結構必須進行調整,果農應追求新品種、新技術,加速果樹改造和產業化調整,才能使果業生產效益不斷提高。(浙江農科院園藝研究所郵碼:3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