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荬菜又稱鵝菜,為菊科萵苣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這里所說的是經多年馴化選育而成的人工栽培種。它適宜全國各地栽培,深受用戶歡迎。成株高2.4~2.8米,莖粗3~4厘米,分枝7~18個,葉長30~50厘米,葉寬10~15厘米,成熟前全株含乳白色汁液。它生長旺盛,再生力強,葉量大,全年可刈割4~6次,南方最多可刈割8次,每公頃產青綠莖葉112.5噸,最高可達150噸以上,是豬、禽、兔非常喜食的優質飼料。喂禽、兔、魚比籽粒莧效果還好。它又可作為牛、羊及特種動物搭配飼料。
苦荬菜莖葉繁茂,鮮嫩多汁,營養價值高,適口性極好,為任何飼料作物所不及,極具推廣價值。據測定,其干莖葉含粗蛋白23.4%,粗脂肪7.2%,還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核黃素、維生素C等。粗蛋白含量比牧草之王苜蓿高得多,粗纖維含量少,采食率、消化率都很高。鮮莖葉中所含乳白色汁液,有清鮮爽口、促進食欲、幫助消化、祛火、消炎等作用,對提高母豬泌乳、仔豬增重,提高家禽產蛋率和家禽防疫均有良好效果。據觀察,一些病家禽在不采食其他青粗飼料時,投喂苦荬菜鮮莖葉仍非常喜食。經飼喂試驗表明,用苦荬菜喂蛋雞,產蛋率提高11.2%,節省精料12.3%,又節省維生素、礦物質添加劑的開支,降低飼養成本50%以上。喂豬、鵝、兔效果更好,尤其喂母豬和種公豬。根據東北農業大學的試驗,用苦荬菜養魚,只需30公斤鮮草,即可生產出1公斤左右的草魚,效益十分可觀。種苦荬菜養鵝取得的純收益是種糧食作物的5~10倍。苦荬菜又是一種頗受人們歡迎的菜肴,可生食,清新鮮美。它在醫學上有涼血、止血功能,對婦科病及肝炎、癤腫均有一定療效。
苦荬菜適宜溫暖濕潤氣候,既耐寒又抗高溫,對土壤要求不嚴,微酸微堿土均可生長良好,全國各地均可種植。它種子小而輕,子葉小而薄,頂土力差,播前要求精細整地,墑情要好,淺開溝淺覆土,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北方播期以4月中旬~5月中旬為宜,也可夏秋播種,南方全年均可播種。每公頃播種量9公斤左右,行距50~65厘米,株距12厘米。不可用尿素做種肥,當株高40~50厘米時即可刈割,留茬高度5~7厘米,以后每隔20~25天刈割1次,每次刈割后應施肥、灌水、松土以利再生。目前苦荬菜品種較多,但以大葉晚熟品種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