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朱镕基總理在聽取了一位縣委書記沒有手稿的10分鐘工作匯報后,臨時改變行程,來到這個縣城——鳳凰。給朱總理匯報工作的就是湖南省唯一的女縣委書記——滕萬翠。
在她簡樸的辦公室里,滕萬翠向記者講述了她當時向總理匯報工作時的情景。
“我們鳳凰縣地處湖南西部邊緣、云貴高原的一角,總面積1758.5平方公里,轄31個鎮344個村,全縣人口有36.7萬,其中農業人口占了全縣人口的90%,是個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古城開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到清朝設廳并升為直隸廳,成為湘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有南方長城、黃絲橋古城等眾多名勝古跡。鳳凰縣歷史上人才輩出,有抗英民族英雄、‘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大滅洋人威風的貴州提督田興恕,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文壇巨匠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中科院院士肖繼美……”
沒有例行公事的講解,沒有更多華美的語言,簡單樸實的話,引起了朱總理的關注,臨時決定到鳳凰來。鳳凰的人民驚喜了,忙打掃起各家的門庭和街道,可時間太緊了,當朱總理到達鳳凰時,許多群眾的腋下還夾著掃帚。朱總理看到了鳳凰人民臉上憨厚的笑容,同時也領會到了鳳凰的淳樸。朱總理說:“鳳凰是滿城文物,滿眼風景啊。”同時他叮囑全縣各族人民要保護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四大戰略喚醒沉睡的鳳凰
鳳凰縣是國家重點貧困縣之一,由于地處高寒山區,自然條件差,全縣有10萬多老百姓處在低生活水平(年收入856元),還有3萬多人處在特困線下(年收.3,625元以下)。說到老百姓的生活,滕萬翠告訴記者:下三天雨就要發山洪,干六天,山上的人畜就要送水了。
就是這樣一個全國重點扶貧縣,要脫貧致富,要發展談何容易,何況還是一位上任不久的女書記,難度就更可想而知。
滕萬翠的豪氣與韌性一上來,沒有想不出的法子,沒有使不出的勁,她帶領縣委一班人制訂出四大發展戰略。一是扶貧攻堅,二是旅游開發,三是發展民營經濟,四是科教興縣。沒有多巧,靠的就是實實在在地干,踏踏實實地做。她告訴記者:這幾點全國各地都在做,只要做到實處,就不怕看不到成果。
這個倔犟的鳳凰女說到做到,2001年,全縣選派了30名干部到10個特困村,駐點扶貧。滕萬翠是從基層走上來的領導,她深知農民群眾的疾苦和困難,她把和貧困地區人民的溝通作為脫貧的通道,把“五好”黨支部建到村、把扶貧和脫貧隊伍建到村、把支柱產業建到村、把培訓機構建到村。到2001年底,全縣的貧困人口已經減少到3萬人。農村里飲水的問題,路、電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這對于滕萬翠來說,就像是自己的家人改善了生活條件一樣高興。同一年,鳳凰縣接待游客57.6萬人次,旅游總收j~7400萬元,旅游產業帶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滕萬翠說:由于鳳凰是歷史文化名城,其特點不允許城里有大型的工業,禁止辦有污染的工業,絕不能以犧牲環保換得一時的繁榮。鳳凰的人們就開辟了另一條道路,發展手工藝品,這類手工藝品加工工業大都是民營的,2001年,全縣個體工商戶累計發展到19474戶,新注冊資金達到7314.1萬元,實現收入1070.6萬元。與此相關,縣里請來了一批技術顧問和經濟顧問,借助外腦為鳳凰經濟建設出謀劃策。
鳳凰出嫁引來乘龍塊婿
世紀之交,中國西部這片沉睡而富饒的土地掀起開發熱潮。2000年3月,鳳凰縣被正式確認為西部開發試點城市,這對全縣人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怎樣抓住這個機遇呢?怎樣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產業?鳳凰的優勢產業是什么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成了滕萬翠日思夜想的事情。
滕萬翠每天走在鳳凰的石板路上,穿行在鳳凰的古城里,清清的沱江水映射出鳳凰人深深的期待之情。
滕萬翠下定決心請來了專家對鳳凰縣城的風景名勝進行考察,專家得出結論,鳳凰縣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大有可為。鳳凰八景,其中有六大景點為文物。南方長城是2000年由考古學家在鳳凰古城西郊發現的世界上緯度最低的長城,當地人稱“苗疆邊墻”,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已相當破敗;鳳凰古城、黃絲橋古城均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亟待修繕。專家們說,“如果不盡快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修復,不需多少年,這些文物將不復存在。”2000年,縣政府完成了“苗疆邊墻”1.7公里的維修,并對古城東門、西門、南門間的古城墻和城樓“整舊如舊”。為此,縣政府投入了4300萬元的資金。這筆巨款對鳳凰縣政府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
縣政府希望旅游業能夠“投桃報李”,然而事情并不盡如人意。2001年“五一”黃金周,鳳凰縣投人大量人力物力搞旅游,游客人數達13萬人次,可謂“盛況空前”,但由于各景點由各分管部門分散經營,景點收入也由各部門私自消化,縣財政僅增加稅收3萬元,但這一周,縣政府接待費卻是40萬元!“靠政府行為搞旅游,尤其是搞接待式旅游,旅游業是不可能真正發展起來的。”滕萬翠在實踐中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尋找另一條出路。
大膽地嘗試,執著地追求,科學地驗證……滕萬翠這個率性的鳳凰女終于作出了一個改變鳳凰命運的決定,并得到縣委常委的一致認同。這個決定就是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剝離,將鳳凰8個景點的經營權以8.33億元轉讓給黃龍洞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一時間,眾說紛紜,有人說:鳳凰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怎能賣給外人?有人說滕萬翠膽子太大,敢把國家旅游資源私人化……
滕萬翠不動聲色,從事實中看結果:2001年春節,到鳳凰旅游的游客達到了12萬多人,到2002年“五一”節游客數量達到了15萬多人。鳳凰沸騰了,老百姓拉住滕萬翠說:“騰書記啊,現在我一天就能賣掉80桌飯呢!”對滕萬翠來說,這是最大的欣慰。滕萬翠告訴記者:僅2002年“五一”黃金周,流人老百姓袋的人民幣就有1900多萬,這相當于整個鳳凰縣全年財政總收入的一半。老百姓一致拍手稱好。
叩開關閉多年的審報之門
滕萬翠對鳳凰的熱愛,不亞于任何人,而作為一個父母官,她要做的事就更多更細致更繁瑣。
1999年11月9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一篇文章《不要帶著青年文學家的文學夢進鳳凰》,犀利地批評了現代鳳凰人對文化古城的踐踏。這篇文章成了她和鳳凰的警鐘。滕萬翠從最點滴、最基本的東西抓起,清除民居外墻的瓷磚,恢復石板街,咨詢年長老人以對一些文物進行歷史復原,挨家串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短短4個月,就完成了對熊希齡故居、南方長城等18處文物古跡的維修、古城核心區石板街的改造和“三線”人地工程。
接著,滕萬翠著手準備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工作,因為國家在1994年就關閉了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大門,又一個難題擺在她的面前。“我們情況特殊,一定能申報成功。”土家人那種“犟勁”在滕萬翠的身上體現出來,同時也感染了她身邊的工作人員。她披星戴月,輾轉奔波,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通過艱苦努力,鳳凰終于敲開了國家關閉已久的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大門。2000年4月,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專門派出專家來鳳凰考察,羅哲文、王景慧等專家在考察論證過程中,對鳳凰古城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在此次考察過程中發現了又一歷史奇觀——中國南方長城。
鳳凰是那么美得令人心醉。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她是“中國最美的小城”,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帶著忠實的黃狗行走在這條石板街上,黃永玉畫里的吊腳樓在風雨中飄搖了百年,仍靜守著沱江的一彎清澈……
風風火火的滕萬翠也依舊忙個不停,現在她又在著手鳳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這又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滕萬翠,相信鳳凰。
60歲時再看我的風采
滕萬翠當了9年的縣婦聯主任,4年沱江鎮黨委書記,多年的農村工作,使她養成了貼近群眾的樸實工作作風。如今,當上了縣委書記的她還是一身簡樸的衣服,風風火火的腳步。
有人問起她每天起居生活,她笑著說:“我晚上回到家想在沙發上靠一會,往往就睡著了,醒來就已經是天亮,沒有來得及洗臉換衣服又上班去了,哪還顧得了打扮?不過,我和丈夫說了,等到我60歲了,鳳凰變得更美更富饒了,我一定要穿大花的衣服,到時候你就等著看我的風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