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十六大與新世紀中國經濟論壇”上,經濟學界知名人士就“十六大”后中國經濟的發展、全面小康等問題展開討論,主要觀點如下:
王夢奎評說“三農”與“三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指出:我國的農村問題實際上是“三化”問題,即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以前農民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農業生產問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現在這個時期已過。因為非農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手中有糧,未必不慌。因此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國家做很多努力,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推動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加快城市化進程。這也是工業化最實質的內容。
我國是在特殊的環境下推進工業化的,所以城市化的進程大大滯后于工業化。兩年的城市化水平在大大加快,去年的城市化率已達38%,但即使是這樣我們比世界平均水平仍低10個百分點。這也說明我們有潛力可挖。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是勞動力流動。世界銀行和我國的專家曾做過統計:過去20年中國9%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中有1.5個百分點是勞動力流動所貢獻的。如果我們采取更為積極的政策促進勞動力的轉移,那么在今后20年這個貢獻率對經濟的貢獻將高于1.5個百分點。大量的農業人口向非農業轉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最艱巨的歷史任務。轉移的進程應包括進入各類城市。不能只移向像北京這樣的城市。應警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病。要重視小城鎮的作用,要注意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要注重經濟效益。城市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土地問題仍然是一個關系農民生計、關系農村穩定的重大問題。因此對土地使用權流轉應采取慎重的態度,應采取有償的原則、自愿的原則和依法進行的原則。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點在城市,但最終落腳點是在農村。我們用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是根據北京、上海、深圳的狀況提出來的,而是根據廣大農村的落后狀況提出來的。因此地區協調問題、西部開發問題不是短期內的突擊任務,而是長期的經濟發展戰略。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東部地區的勞動力進入無限制的供給,影響了西部勞動力向東部的轉移,這為我國的產業轉移造成困難。因此說沒有廣大西部地區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在實現這個戰略任務過程中,將有很多理論問題和政策問題需要研究。
吳敬璉談“五龍治水”與“三級分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坦承,他最感興趣的是“國有產權行使方式的改變”,即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墓礎上,由原來的“五龍治水”格局,轉向“分級行使產權,建立三級的綜合性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行使出資人的各種權利,享有出資人的各種權益。”所謂“五龍治水”,具體是指投資權由計委系統行使,日常生產經營決策權由經貿委行使,高級經理人員任命權由黨委、工委來行使,收益權和財產的登記由財產部門來行使,上市公司出資人權利由一個授權投資機構來行使。打破“五龍治水”·格局,建立一個全新的綜合性行使產權機構,可以真正做到“產資分開”和“政企分開”。他預測,新的管理方式運行后,“國務院直管企業將在200個之內,將近18萬個企業就會放權到省一級或者是地級市一級。”董輔扔認為:沒有私有財產就沒有私有經濟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董輔扔認為,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強調保護合法的私人財產,是十六大給非公經濟企業主帶來的“定心丸”,將會有效遏止“資本外逃”,“民間財富將普遍增加”。沒有私有財產就沒有私營經濟,沒有私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發展,只有公有制經濟是不可能建立市場經濟的。保護私有財產就要承認合法的勞動收入,同時對合法的非勞動收入也要保護,這次十六大文件強調保證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各方按照其貢獻參與分配,比起過去有很大突破,這對發展私營經濟非常重要。十六大放寬了民間資本進入市場的領域。以前很多領域禁止民間資本進入,十六大提出除了一些有關國民經濟命脈的產業都歡迎民間資本參與,而且在投融資、稅收、土地和外貿等領域里,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平等待遇。這將極大地有利于民營企業大發展。
林毅夫談全面小康面臨的三大挑戰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認為,實現全面小康將面臨著三方面挑戰:改革挑戰——四大國有銀行呆、壞賬比例達23%,國企改革仍是經濟發展中的熱點與難點;全球化挑戰——加人世貿組織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戰略調整,中國市場將全面向外國企業開放,國企整體競爭能力堪憂;發展的挑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占中國62.3%的農村人口也要實現小康,解決農村收人差距和農民負擔的唯一辦法是將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中,解決轉入人口就業將成為關鍵。
要真正全面、快速、平衡地實現小康,首先要解決國企問題,而剝離國企政策性負擔是解決國企問題的根本辦法。如何解決這些歷史性問題?“可以采取以市場換資金的方式來解決”。比如海外上市,或者與國外企業合資,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本,解決了我們資金稀缺對其發展的限制。現在的汽車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企業產品沒有很大的國內市場,不能用市場換資金,就要去轉產,轉產勞動密集型的產品。至于民營企業,加入WTO后它們將面臨更加自由和靈活的態勢。相比國有企業,我們的民營經濟本來就很有競爭力,十六大后其市場準人的問題得以解決,其發展會出現一個更為喜人的新天地。相信在未來20年,我國還會繼續發揮作為一個趕超型國家的技術潛力和后發優勢,維持平均每年8%左右的經濟增長,高水平地、全面地、平衡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邱曉華:2003年經濟將一路走好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認為2003年中國經濟總體上將繼續保持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將為中國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力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積極效益將在2003年進一步釋放,有助于中國經濟獲得新的成長空間。市場自主增長的力量將進一步增強;住、行、旅游、文化等方面新的消費熱點將繼續成為牽引中國經濟成長的新的動力。
從更長的時間來看,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城市化、民主化、民營化的趨勢,以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的趨勢也將成為拖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良好,但經濟穩定增長的過程中還存在著物價下降、股市低迷以及下崗和失業等不平衡現象,這是目前人們關注的三大問題。導致物價變化的因素之一是需求。目前,需求不足的問題還沒有根本改變,這是物價繼續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中國經濟現實增長率8%,還低于它潛在的增長水平,而一個國家現實增長率低于它潛在的增長率,就意味著需求不足的存在,這必然會帶來物價下降。另外,技術進步帶來成本大幅度下降。另外,技術進步帶來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商品價格下降,而且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在通訊、家電、流通等領域表現明顯。中國流通股票的市值不到中國經濟總量的15%,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相對有限,但中國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盡快改變中國股市不盡理想的發展局面,也是繼續保持中國宏觀經濟良好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