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頻頻向教育戰線瘋狂進攻。在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四人幫”炮制了所謂“兩個估計”。這個文件是由遲群找人起草,張春橋、姚文元修改定稿,塞到《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中,用中央紅頭文件,印發全黨全國。
第一個估計, 是說從全國解放到“文革”這“十七年來,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執行。教育戰線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第二個估計,是說“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我國廣大知識分子的大多數在政治上、思想上只是“不同程度的進步”。張春橋還在改稿上,加了“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污蔑知識分子的大多數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四人幫”炮制的“兩個估計”這兩頂大帽子,緊緊扣在教育戰線廣大教師和知識分子的頭上。到了1977年,雖然“四人幫”被粉碎了,但人們的思想還受“兩個凡是”的束縛,沒有人敢于觸動“四人幫”用中央名義下發的《紀要》中的“兩個估計”。此時,鄧小平同志第三次復出了。1977年8月8日,鄧小平在北京飯店召開了有學者、教授和專家參加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座談會,會上小平同志首先對大家最關心的“兩個估計”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地說:十七年執行的是社會主義教育路線,不是修正主義路線,知識分子絕大多數都是工人階級知識分子;對“兩個估計”必須馬上組織寫作力量進行徹底批判。
1977年9月3日,《人民日報》記者穆揚將“兩個估計”出臺背景,以《情況匯編》的形式,上報了中央。這個材料很快得到了鄧小平的批復。他還專門就這份材料,召集教育部領導進行談話,提出要徹底否定“兩個估計”,立即恢復高考。
9月19日,小平同志又召集教育部主要負責人談話,批評教育部行動遲緩,再一次明確要否定“兩個估計”。他說,所謂“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是錯誤的。同時,他提出立即恢復廢除十年的高考制度。最后他說,教育要狠狠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你們管教育的,不為廣大知識分子說話,還背著“兩個估計”的包袱,將來要摔跟頭的;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9月底,教育部一方面立即安排大學招生事宜,準備召開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另一方面,決定由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琦掛帥,抽調專人組織寫作班子,撰寫批判“兩個估計”的文章。批“兩個估計”,實際上是批1971年全教會《紀要》這個經毛主席圈閱過的中央文件。寫作組的同志對批毛主席圈閱過的紅頭文件這種“太歲頭上動土”的事,仍心有疑慮。在李琦傳達了鄧小平關于徹底否定“兩個估計”的講話精神后,寫作組擬定了撰寫這篇文章的指導思想和文章的框架,并暫定題目為《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論戰》(以下簡稱《論戰》)。
在《論戰》寫作的后期,正當寫作組和部領導感到稿子顯得有點平淡,批判的力度還不夠深刻的時候,審查“四人幫”在教育部的骨干分子薛玉珊的專案組組長、《人民教育》編輯部的孫長江發現了毛主席在1971年全教會期間,對教育工作問題曾同“四人幫”部分成員談過一次話,針對“兩個估計”發表了重要指示。可是,“四人幫”為掩蓋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嚴密封鎖了毛主席的指示,一直未向與會同志傳達,只在“四人幫”分管科教工作的極少數骨干和親信中作過傳達。寫作組建議將毛主席的指示寫進《論戰》稿中,經教育部黨組請示胡喬木,獲得同意。于是,寫作組在文稿中用毛主席對教育戰線和知識分子的評價,有針對性地駁斥“四人幫”炮制的“兩個估計”的謬論,同時,也揭露了“四人幫”封鎖毛主席指示的險惡用心 。
李琦曾三次將《論戰》草稿送請胡喬木審閱修改。胡喬木在審閱第一稿后,送請小平審閱,10月31日小平批示:“此稿寫的不算很好,但還可以用。”按照小平的指示,寫作組又對草稿逐句進行修改。在胡喬木審查第二稿時,他在草稿中引錄的毛主席1971年全教會期間關于教育問題的指示之前之后,加上了兩段極端重要而震撼人心的話:
這里,我們受權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鄭重地宣告:就在1971年夏季,“四人幫”把十七年抹得一團漆黑的時候,我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針鋒相對地批駁了他們的謬論,毛主席指示的精神是:
(一)十七年的估計不要講得過分。
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執行了錯誤路線,不是大多數人,是一少部分人。
(二)多數知識分子還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執行封、資、修路線的還是少數人。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還是認得的,就是愛面子,當人的面不認,背地還是認的,只不過有資產階級思想,過后還是要認的。
(三)高教六十條,總的還是有它對的地方嘛,難道沒有一點對的地方嘛,錯誤的要批,批它錯誤的東西。
毛主席還說,人家是教師,還要尊重他嘛,一講不對就批評,哪能都講對呀!講不對沒關系,講錯了沒關系,大家共同研究,怎么能一下子都講對,不可能嘛。
毛主席的指示是多么好啊!這就是毛主席關于教育戰線形勢和知識分子狀況的根本估計。
審閱修改后的草稿清樣,由胡喬木于11月13日報送鄧小平審核,11月17日上午,稿子退回,小平批示:“此稿可以發。”
1977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在第一版全文刊登。次日該報還配發本報評論員文章《教育事業大有希望》。1977年第12期《紅旗》雜志全文刊載。新華社向全國發通稿,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報紙均于11月19日至20日前后全文刊登。《論戰》發表的當天,全國各族人民歡欣鼓舞,心情激昂。在教育界,人們欣喜萬分,紛紛奔走相告,有的學校還集會慶賀。11月20日教育部和《人民日報》邀請部分教育工作者座談,北大校長周培源深有感慨地說:“兩個估計”造成的惡果是不可估量的。
《論戰》是粉碎“四人幫”后第一篇撥亂反正的檄文,是推翻“四人幫”制造的“黑線專政論”打響的頭一炮,也是打開批判“兩個凡是”的一個突破口。影響所及,不僅在教育戰線,而且引發全國各條戰線,尤其是文藝戰線推翻“四人幫”“黑線專政論”的波濤大潮。它伸張了全國人民特別是教育戰線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的志氣,為徹底批判和肅清“四人幫”的流毒,起到了推動作用。
(摘自《炎黃春秋》原標題為《教育戰線推翻“四人幫”兩個估計前后》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