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到一位久居海外的人說起他在美國一家餐廳邀請一位從國內去的朋友共進晚餐的事。席間,朋友屢次三番很不客氣地招呼服務員,一會兒要服務員把胡椒瓶子遞給他,一會兒又要服務員把牙簽送來。這位海外華人十分尷尬,很不好意思地一再向服務員道謝。最后,他不得不對朋友說:“如果你還需要招呼服務員的話,請叫我。”朋友十分不解,海外華人只得告訴他:“實話對你講,你剛才盛氣凌人使喚人的樣子,連紐約市長都不會這樣做。”這里,海外華人為來自國內朋友的倨傲態度而難過、羞愧,可在他這位朋友看來,卻覺得莫名其妙。因為,他會覺得,到餐廳就餐,圖的就是個服務,花錢買享受,對服務員不支使白不支使。
其實,這位國內朋友的態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已是屢見不鮮了。到飯店吃飯,我們經常都有可能碰到客人頤指氣使,對服務員吆三喝四的情況,有時甚至是故意刁難,惡語相加,讓服務員手足無措,甚至淚水盈盈。在不少客人心目中,服務員做的是低人一等的活,就該低三下四,忍氣吞聲。商品經濟了嘛,利潤是惟一的追求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的尊嚴必須被放到次要位置,服務員這種崗位的人,就更別把自己當回事了。
服務員是這樣,別的行當的人也未必不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是常常聽到清潔工被毆打,打工仔被罰跪一類令人扼腕嘆息的消息嗎?“非典”期間,不少單位都加強了門衛管理,盡量減少閑散人員或外來人員進出本單位。但有一些人,有時候明明帶著證件,卻就是不愿意門衛來查,嫌煩。門衛自然要恪盡職守,堅持要查,于是便常常發生爭吵。奇怪的是,這些不守規矩的人居然趾高氣揚得很,要么不理不睬,硬闖進來,要么破口大罵,污言穢語,甚至大動肝火,大打出手。一個月下來,“非典”患者沒發現一個,門衛倒是被打傷了幾個。在這些人的心目中,門衛是沒有尊嚴可講的,就像他們有時惡毒咒罵的那樣,“看門狗”而已。其實,這些人未必自身社會地位、價值就比門衛高,可遇到另外一個他們覺得地位比較低的人,卻能憑空生出幾分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來。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就像風吹草種,落到肥沃的土壤里可能茁壯成長,而掉到貧瘠的土地就只能苦苦生存一樣,只不過因為天資、家世甚至運氣不同,而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狀態中而已。我們不該因為人所處的社會層次、所擁有的財富多少、所達到的地位高低,而將人格、尊嚴人為地劃分出不同的等級。無論你的地位多高、財產多豐、成就多大,在得到別人幫助時,都該誠懇地說聲感謝,而非心安理得;在遇到社會規范的制約時,都該心平氣和地予以理解和配合,而非勃然大怒;在享有豐裕生活的時候,都該懷有對天下蒼生百姓的感恩之心,而非覺得受之無愧;在碰到平民百姓時,都該予以起碼的尊重,而非傲慢無禮,視之如草芥……
這一切,都是緣于對人的尊重,而歸根結底,尊重是在充分認識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一種平視。
(張希文薦自《雜文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