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不管在大都市,還是在一些中小城鎮,作為社會細胞的傳統家庭,出現了各顧各的新的日常生活方式。它沖擊著關于家庭和睦的傳統觀念,給幸福、溫暖的現代家庭注入了深邃的時代內涵。這種家庭新潮生活方式,為一個個普通家庭勾畫出了一組組新鮮別致的生活景觀。
日子各過各
傳統觀念認為,老人應該與兒女晚輩生活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才是正理。然而,如今的老人則不然,他們一個個要與兒女分開過,想享享晚年清閑,“寧愿出錢不愿心煩”已經在一些老年人中形成共識。據近期對一些大、中城市的調查結果表明,有70%以上的老人與兒女各過各。
現今在城市生活的老人們,經濟上大都能獨立,也有自己的住房。退休后,他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有的還根據自己的特長,受聘于各工廠企業、社會團體去發揮余熱。如果整天與晚輩住在一起,勢必還要受買菜、煮飯、帶孩子等家務雜活的牽累。因此,好多老年人寧愿舍棄傳統意義上的天倫之樂,而愿意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一位與兒子分開過的老人直率地說:“我們老了,應把保健身體放在第一位。如果與兒孫住在一起,表面上看熱鬧得很,其實這對我們和兒孫都不利。我們奮斗大半輩子了,為子女付出了很多,該休息了。這樣做,對兒女也有好處,可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我們與年輕人在思想認識上、生活習慣上等諸多方面都存有分歧,如果長期生活在一起,容易產生矛盾。因此,還是分開過好?!?/p>
收支各算各
有這么一個鏡頭:到了周末,在外企工作的劉女士打算請好友來家里吃飯,她給丈夫一張購物單,并從錢包里拿出200元錢交給丈夫。丈夫買回東西后,又將剩余的零錢交給劉女士。丈夫這樣做,并非自己沒有錢,而是夫妻兩人早就有言在先,家庭收支各算各,誰的客人誰買單。如果是夫妻雙方的朋友,則輪流坐莊。平時誰想買什么東西就各自掏腰包,趕上家里購置大件物品,則共同商量,一人出一半。
據了解,像劉女士這樣在收支上各算各的家庭,在大城市正日益多起來。她認為:“這樣好處很多,既能科學合理地分配各自的收入,又能給彼此充分的自由。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可以避免因錢而引起家庭矛盾,使原本相愛的兩人為錢鬧得疏遠甚至反目成仇,實在不值得。與其互相管制、彼此隱瞞,不如開誠布公地來個各算各,這樣,有利于避開因經濟問題引發的夫妻矛盾,使婚姻關系更趨和諧穩定?!?/p>
娛樂各玩各
過去,每逢周末,一家三口,吃了晚飯后,由父母帶著孩子出去散步聊天,使人覺得其樂融融,親情濃濃。
現在,這種現象很少看見。如果家中的孩子沒有長大,年輕的父母就會叫保姆看管。如果孩子大了,念了初中或高中,就不會繼續待在家里與父母玩,而是早早與同學到外面“活動”。年輕的父母更是閑不住。
某君一家三口,每逢周末,讀高中的兒子約女同學外出玩,不跟父母照面。這家的夫人呢,每到星期五晚上,就與單位一幫男男女女外出跳舞。丈夫呢,是一家企業的總經理,每到星期五晚上就不回家,在外面放松自己。他說:“現在的人都活得很累,好不容易過個周末,再與家人捆在一起,更累。各玩各的,也有利于個人身心的健康,因為每個人的興趣都不會一樣?!?/p>
電視各看各
城市家庭普及電視之后,特別流行一種“現代家庭病”——家庭成員相互爭搶電視頻道的現象。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許多家庭購買了第二臺或多臺電視機,甚至每人一臺。在這類家庭里,往往是吃罷飯就各自關了房門,每人守著一臺電視機,一看就是幾小時,誰也不管誰。這樣,使白天本來就難得共處的小家庭成員晚間也分離開來了,難免會產生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不見面、不交流、各人的想法很少知道的局面。特別是小孩和父母之間的交流更少了,個別小孩出了思想問題,大人也未必知道。
家務各干各
如今的都市職業女性再也不愿過昔日那種忙了工作忙家務、出了單位進廚房的生活,她們很多人實現了與丈夫分工負責家務勞動的愿望。
某君是一位在單位發號施令的人物,其妻是醫院的科室領導。兩口子平時都很忙,清早出去,中午在外面打發日子,只有晚餐一起回來吃。這樣,妻子就和丈夫分工明確:妻子買菜、做飯;丈夫洗碗、拖地板。每頓晚餐結束時,愛妻便將碗筷一推,看起了電視。丈夫則當起了“洗碗機”。
家務活兒各干各,避免了過去因家務勞動分工不均導致家庭矛盾的產生,從而增加了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持家責任感,也使大家都能夠在業余時間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各司其職地維護家庭生活的井然秩序。
早餐各吃各
隨著工作、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一家三口就出現了各吃各的現象。孩子清早上學,大多自己到攤點去隨便買早點吃;兩口子也在上班的路上,各自隨便買點東西,填飽肚子后匆忙上班。這樣,免去了自己動手做早餐帶來的麻煩。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大中城市90%的家庭都在外吃早餐。
盡管早餐各吃各的生活新潮已被越來越多的都市三口之家所推崇,但還是有人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此舉會促使新一代對家庭觀念淡化,滋長惰性。一位特級教師說:“中、小學生早餐在外面吃,既不衛生,營養又不夠。另外,還容易讓一些孩子鉆空子,把吃早餐的錢省下來,挪作他用。”
對于上述各顧各現象,一些人認為:如果家庭成員之間(主要指夫妻)時時、事事、處處都捆在一起,各人沒有一些獨自活動的自由和空間,久而久之,這種“親密無間”就可能會由乏味而產生感情危機。也有人擔心,這些看似順應時代潮流的家庭“分離”現象,暴露出了物質生活條件改善后,人們精神生活上的種種誤區,發展下去,家庭成員之間會因缺乏必要的溝通而導致真正的家庭分裂。
(摘自《新家庭》本刊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