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諾爾是美國紐約州人。52歲那年,作為美國‘王牌部隊’海軍陸戰第一師的隨軍記者,他參加了侵朝戰爭。他的同事們都昵稱他為“諾爾老爸”。他頭戴鋼盔,一身戎裝,佩帶手槍,胸前掛著照像機,開著吉普,車上還載有一只獵犬。然而在一次戰斗中他成了志愿軍的俘虜。
在志愿軍碧潼戰俘營里,一批新到的戰俘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辦理登記手續。弗蘭克·諾爾神態自若,傲氣未消。諾爾填完戰俘登記表后,對年輕的志愿軍俘管人員說:“先生,我想你們不會把我當作戰俘看待吧?”他接著說,他是美聯社記者,美聯社不是軍事機構,他不是軍人,不應把他當作戰俘放在戰俘營里,而應把他當作平民處理。
志愿軍俘管人員嚴肅地問道:“你是不是在戰場上被俘的?你是不是穿著軍裝、帶著武器、佩戴上尉軍銜的肩章?你沒有宣傳過侵略朝鮮的戰爭?再說,美軍連吃敗仗潰逃的時候,抓走了數以萬計的朝鮮無辜平民百姓,還有公海上的朝、中漁民和支援前線的中國民工,硬把他們當作戰俘,強行關押在美軍戰俘營里,非人道地虐待和折磨他們。你知道這些嗎?”‘你待在志愿軍戰俘營里并不是壞事。你的生命安全從此有了保障。你可以同別的戰俘一樣,享受志愿軍的寬大待遇。”弓席話說得諾爾無言以對。他僅說了一聲:“好吧,長官!”
我們頻繁來往于前方、后方、各俘管團、隊。我們沒有攝影任務,但是出于業余愛好,總是隨身攜帶一架嶄新的萊卡照像機。有一天,我們在俘管隊同幾名俘虜談話,其中有弗蘭克·諾爾。他對筆者的照像機顯出很感興趣的樣子。于是,我們就將照像機交給他讓他看看,并告訴他可以試試。他拿著相機看了很久,又試拍了幾張。他動作敏捷、技術嫻熟。照片沖洗出來—看,效果果然不錯,用光取景,恰到好處。
1951年圣誕節即將來臨。美聯社亞洲總分社在板門店的幾個編輯記者獲悉弗蘭克·諾爾還活著,在志愿軍戰俘營里過得不錯,他們就通過活躍在板門店、同我方友好的英國《工人日報》記者阿蘭魏寧頓和法國《人道報》記者威爾弗雷德·貝卻敵給諾爾送丁一架照像機去,作為圣誕禮物,希望他拍些志愿軍戰俘營的新聞照片來。魏寧頓和貝卻敵認為,如果諾爾拍些志愿軍戰俘營的新聞圖片在西方發表,將是對美方污蔑志愿軍“虐殺戰俘”的有力揭露和批駁。他們二位的想法得到了香港《大公報》派駐朝鮮前線的記者朱啟平的贊同和幫助。
此事很快上報并得到了志愿軍談判代表團領導李克農、喬冠華的批準。于是,一批攝影器材、還有諾爾喜好的幾瓶威士忌酒,,便秘密地轉到了諾爾手中。
圣誕節之夜,志愿軍戰俘營內圣誕樹上的彩燈和;飾品琳瑯滿目。圣誕晚餐極為豐盛。戰俘們興高采烈,歡樂的歌聲響徹夜空。諾爾忙碌而認真地搶抓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鏡頭。有些戰俘多少感到疑慮。諾爾沖著他們高聲嚷道:‘孩子們!不要多嘴多舌+盡‘管樂吧!讓我把這難忘的場面記錄下來,寄到美國去登報;好叫親人們看看,我們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一張照片頂一千句話……”于是,一切疑慮全消失了。歡樂的人們爭著上鏡頭,各不相讓。
由諾爾拍攝的一批照片,通過秘密渠道轉到了芙,聯社亞洲總分社,他們挑選出7張戰俘們在志愿軍戰俘營歡度圣誕節的照片,發往美國。美國各大報競相:在顯著版位刊登,立即在全美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戰俘們的親屬反響尤為強烈。有的西方記者對諾爾既羨慕又嫉妒,恨不得自己也去當志愿軍的俘虜。美聯社總社則對諾爾慰勉有加,鼓勵他再接再厲。惟獨美國將軍、“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怒不可遏,而又無可奈何,除了嚴格限制美國記者在板門店的活動之外、卻無計可施。
不久,志愿軍俘管處成立了一個3人報道組,攝,影記者江寧生擔任組長。組員有一位通訊員,另有一個特殊的成員,就是諾爾。他們穿梭于各俘管團,拍攝了大量關于俘虜生活的照片。1952年:11月13日至26日,一次別開生面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俘營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碧潼舉行,參加這次體育盛會的有志愿軍各戰俘團、隊選拔出的戰俘運動員五百多人。諾爾作為報道組的一員,帶著照像機,以他熟練的攝影技藝,活躍在運動場上,大顯身手。
此時的諾爾有些飄飄然了。一次諾爾竟在送往板門店的照片封套上寫著“寄自美聯社鴨綠江分社”。江寧生看后嚴厲地批評他說:‘你忘了自己的身份了!這是志愿軍戰俘營,不是美軍占領地!”諾爾當即撕毀封套,羞愧地道歉說:“我只是想向同事們表示一點幽默,沒有別的意思。我發誓今后不再犯類似錯誤。”
諾爾拍攝的照片一批又一批地在西方報刊上登出,戰俘親屬的信件也雪片似地飛來。他們從照片上了解到自己的親人在志愿軍戰俘營里平安而健康,感到莫大的欣慰。美軍戰俘羅伯特·伍德的妻子在報紙上看到丈夫的照片后,給伍德來信說:“看到你快樂的面容,知道中國人民志愿軍待你很好,我就放心了。只盼你早日歸來。”戰俘們的親屬對諾爾大加贊賞,對志愿軍的寬待無限感激。弗蘭克·諾爾也因此名聲大噪。在志愿軍戰俘營內,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諾爾簡直成了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而最為高興的還是諾爾的妻子。她給丈夫來信除表示思念之情外,還告訴諾爾美聯社給他的稿費的累計數目。有人問諾爾具體數字,諾爾洋洋得意地說:‘買一輛高級小轎車后,再買一幢別墅,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他有時也喃喃自語:“沒想到當志愿軍的俘虜也能發財,真是因禍得福啊!”
也有好心的戰俘同伴提醒諾爾:‘你拍那么多照片登在報紙上,就不怕回去后美國政府和聯邦調查局找你麻煩,說你替共產黨搞宣傳?”弗蘭克·諾爾理直氣壯地回答說:“為了真理與和平,我怕什么!”
弗蘭克·諾爾于1953年8月被遣返回美國。他如果能活到現在,算來應該是105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