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日“賣地”,這就更糟了。“三亂”群眾會講話,“借債”銀行會講話,唯獨“賣地”最為隱蔽。每年人代會做報告,也刁;會講賣了多少地,還剩多少地。老百姓、銀行都不管,組織人事部門偏偏也不問。下面夸我“領導得好,面貌人變”,上面夸我“會辦實事”。實際上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這是最可怕的國有資產流失。
根源在于“臨時工當家”
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是歷史的進步,但由于制度還不完善,不成系統,隨之而來的就是“短期行為”。不少領導干部都是“臨時工”心態,是“臨時工”就必然搞短期行為。有些朋友要問?發達國家的各級官員都足“臨時工”,為什么我們就沒聽說他們都搞“短期行為”?我要說,那是因為發達國家的“臨時工”并不“當家”,他們都受到嚴格監督。不像我們這里,是“臨時工當家”。舊體制僵化模式留給我們一個致命的弊端,叫做“無主公有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總算初步堵塞廠國有資產流失的明顯漏洞,總算在改革較為徹底的地方,讓人們看到了一線成功的希望。但是針對“臨時工當家”這個新弊端的改革,卻遠遠沒有破題。這項改革一日不成功,我們就一日不如資本家聰明。
注重成本考核可以彌補制度漏洞
毫無疑問,杜絕“臨時工當家”弊端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民主。讓我們的各級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真正能夠充分地代表全社會,充分發揮“老板”的作用,嚴格地監督和管束各級政府。這也叫“小政府、大社會”。然而這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歷史進程,政治文明的建設不可能孤軍深入,它必須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在現階段,解決“臨時工當家”問題的辦法其實并不復雜,就足在考核政績的時候強化成本意識。這看卜去只是——個技術層而的解決辦法,其實大有名堂。我個人甚至認為,一項真正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必然要在技術層面上刺刀見血。航天發射的原理準都懂,之所以有的發射成功有的發射不成功,全在技術細節。光談大方向不談技術細節的改革者,只能是地地道道的空淡家。
我們的組織人事部門到了一個地方考察干部政績,絕對不能只問GDP不問資源投入,或者只問施政成效不問施政成本。在了解了GDP和其它施政成效之后,必須多問幾個為什么。問問取得這些成效的代價是什么?是用的預算內的錢還是預算外的錢?預算外的錢是來自集資、攤派,收費,還是來自借債或賣地?不管這些成本是多少,都要如實地加以扣除。只有這樣,才能計算出真正的政績。組織人事部門的同志必須牢牢地記住這個公式:政績二施政成效—施政成本。
(作者為海南省委黨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