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的先鋒
《經濟學人》2003年9月26日
手機行業的每一個人都緊緊盯著“3”,一家屬于香港和記黃埔的新公司,它正在若干國家開展3G網絡業務。眾所周知,3G比現有的2G技術更快捷,可以提供更眩目的服務,比如發送和接收活動圖像。今年3月,“3”在英國和意大利開始了在歐洲的第一批3G業務。從那以后,它在澳大利亞、奧地利、瑞典都開展了業務,香港和丹麥也在翹首以待。
目前,“3”的客戶幾乎都在英國和意大利,而行業內的后來者將步其后塵。歐洲廠家為他們的3G牌照付出了1000億英鎊,他們希望在開始這項業務時能從“3”的經驗中學到什么。“3”在3G技術上已經成了先鋒,它以W-CDMA和UMTS而聞名,而對這些技術,歐洲廠商和一些亞洲和美洲的廠商才剛剛走出觀望狀態。
但到目前為止,事態發展得似乎并不順暢。盡管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在鼓吹3G手機的視頻功能,但消費者似乎并不感冒。業務開展后六個月,“3”在意大利擁有了30萬用戶,英國15.5萬,這離年底在兩個國家各擁有100萬用戶的目標還遙遙無期。用戶抱怨信號不好,機型太大,電池壽命太短。有的人不得不隨身帶著2G手機備用。
英國的情況尤其糟糕。“3”削價以招徠業務,6月新推出的優惠策略是每個月25英鎊(40美元)可打500分鐘——比2G的45英鎊撥打400分鐘便宜多了。9月,“3”在瑞典也推行了類似的優惠政策。
令人憂慮的是,長期以來,發展3G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它有利于發展新的數字技術,比如視頻和高速網絡接入,以彌補被殘酷的競爭逐漸蠶食的語音通話收入。如果便宜的通話,而不是昂貴的數字服務變成3G打動網絡用戶的惟一手段,那么發展3G的初衷還能實現嗎?
至少現在答案還很模糊。“3”不像歐洲大部分的公司,它是新生力量,沒有現有的2G網絡。這使得在預測3G未來時,“3”變成不可靠的水晶球——因為它是被迫登陸的,市場和價格都不同于此前的競爭對手。
作為新手,“3”決定在技術真正成熟之前開始3G業務,這樣可以在競爭中占得先機——大多數競爭者第二年才開始。但也因此,不同公司制造的手機和信號發送站溝通還不大好。一旦視頻技術這一主要特點難以實現,“3”惟有求助于削價了。“做廣告的時候,視頻技術是他們強調的所有,但現在只剩下便宜的話費了。”一位行業分析師說。
降價是否是一個可行的策略目前還難以言明。技術進步使得在新的3G網絡中進行比在2G中更便宜,所以“3”以此來擠垮2G的決定不無價值。在市場已經飽和的狀態下,“3”只能借吸引新客戶生存。而且到現在為止,還不用恐懼其他廠商會緊隨而至,他們寧可失去一小部分3G用戶也不肯降低價格。
但是,老廠商以另一種方式推介3G,今年夏天,他們積極地推進了很多手機數字服務,包括新聞的更新,發送靜止圖像(但沒有活動圖像),這些服務可以通過現有的2G或者2.5G網絡傳送到另一個彩屏手機。但2.5G網絡的容量有限,所以當越來越多的用戶入網,廠商就可以不動聲色地使他們轉用可同時在2.5G和3G網絡中使用的手機。
換句話說,3G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間完成。在人們印象中,似乎叫3G才夠時髦,出乎意料的是,廠商現在更傾向于用自己的商標,而不是掛在一個特定的技術名稱之下。業內人士認為,人們在打電話或者下載鈴聲的時候,才無所謂用的是什么技術。3G是一項開放的技術,而不是服務,所以販賣3G概念本身沒什么意義。
穿越太平洋風暴
《遠東經濟評論》2003年10月6日
從華盛頓最近幾周發出的抗議聲中似乎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企業受到北京方面極不公平待遇的打擊。美國聲稱,中國管制人民幣匯率,從而使去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1030億美元,并使美國的就業機會轉移到海外。中國未履行在大約兩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許下的開放市場承諾,并繼續大規模地侵犯外國人的知識產權。
不幸的是,大量的證據指向相反的結論:美國企業在中國的良好境況前所未有。
北京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在9月25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描繪了一幅在華投資的瑰麗圖景,與幾年前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許多外資企業都受到國內合作伙伴的束縛,而且市場遠不如現在透明。
美國商會對254家會員企業的調查顯示,75%的企業去年盈利,其中大多數企業的利潤大大高于前一年。總共有42%的企業宣布中國業務的利潤率高于全球范圍的利潤率,有81%的企業表示他們計劃擴展中國業務。
這份報告還指出,企業經營環境在過去五年中大為改善,而且預計在未來五年還將繼續朝好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中國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開放大部分經濟領域,尤其是貿易方面。
在中國的出口跨越太平洋的同時,美國商品則流向相反的方向。今年前7個月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22%,而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出口僅增長3%。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也流向中國。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較上年同期增長139%。
兩國之間存在巨大的貿易差額主要是由于中國能夠從其他發展中國家手中搶走生意,再加上美國的整體儲蓄率較低。中國經濟在產業價值鏈上迅速上升,而美國可能再也不會生產中國向其出口的大部分消費品。
生物藥品之賭
《商業周刊》2003年10月6日
今年3月14日,憤怒的華爾街的分析師們擁擠在紐約的Pierre酒店,要向Genentech(DNA)公司CEO萊文森(Levinson)討個說法。這家生物醫藥公司研制的藥品Avastin,在一個關鍵性的乳癌實驗中失敗,導致Genentech的股票在一天之內下跌了14%。分析家們想知道,萊文森所謂少許投入就帶來豐厚利潤的夢想還能實現嗎?
“他們說我太愚蠢了,”萊文森說,“好像我在賣狗皮膏藥。”
Avastin可能會是Genentech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藥品。最近的實驗數據顯示,Avastin可以顯著地延長結腸癌病人的生命。它來自一個理論,某一個基因控制著流往腫瘤的血液,如能設法阻止血液流向腫瘤,就可以控制腫瘤發展。
Avastin是這家最古老的生物醫藥公司的一系列動作中最近的一個。該公司成立于1976年的舊金山南部。今年6月,FDA批準了Genentech的Xolair,這是第一個治療哮喘的生物藥品。9月9日,FDA的顧問委員會一致通過公司關于治牛皮癬的新藥Raptiva,該藥將會在11月上市,預計今后它會帶來每年4億美元的收入。
簡而言之,萊文森似乎立于藥物豪賭的浪尖上。如果Avastin在2004年中期獲得批準,Genentech在一年之內將有三種新藥上市,這三種新藥都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治療疾病。
Genentech27億美元的銷售額已經雄踞大生物醫藥公司的次席,第一是Amgen(AMGN)公司——它的銷售額是55億美元。分析師認為Genentech的收入在2005年底會狂飆至50億美元,利潤將達10億美元。
很明顯,華爾街在萊文森身上下了大賭注。投資者指望它能帶領公司走過這個歷史的分岔口。如果Genentech能夠努力實現這一困難轉變,它就有可能成為最強有力的信號,表明這一行業已經可以生產出一系列奇藥,來戰勝那些絕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