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
擴大就業的途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伏瞻
《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成為各級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和有待解決的主要難題,擴大就業就成為政府政策之中的重中之重。具體來說,應該從如下四方面著手。
第一,保持經濟持續較高速增長,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創造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宏觀經濟環境。
第二, 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取消對勞動力流動和城市企業雇傭外地勞動力的直接和隱性限制,形成全社會勞動力自由選擇、充分競爭、人盡其才的格局。
第三, 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各級政府要充分重視就業問題,建立就業的社會服務體系,規范發展就業中介機構,提供高質量的就業中介服務。
第四, 籌措社保基金,完善社保體系。 設立就業援助基金,為長期失業者提供保險和救助,并進行必要的就業培訓,增強失業者的就業能力。
東亞一體化是共享增長的關鍵
世界銀行《東亞一體化:共享增長的貿易策略》研究報告
2003年6月6日
東亞地區的發展議程和貿易議程日益交叉在一起,前者以增長、就業和社會穩定為中心,而后者則以市場準入和競爭力為中心。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發展趨勢,東亞各國要確保其認真管理以使貧困國家和國內的貧困人口能夠廣泛分享其成果。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在他們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在地區和雙邊協議中,在全球談判立場中,把眼界擴大,應該超越貿易政策技術方面去強調發展成果及其與社會穩定的聯系。
國家必須在三個層面上運作:在國際層面,他們可以影響多邊談判,須特別注意調整農產品貿易政策,實行服務業的自由化。在地區層面,他們可以實現更深層次一體化以促進形成地區生產網絡,擴大一體化并為農業和其他敏感部門獲益創造空間。在國家層面,他們需要有一個更為綜合的政策做法,采取一種涉及物流、環保、勞工標準、減貧以及貿易自由化的具有連貫性的發展戰略。
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入世新挑戰
德勤中國WTO中國工作小組
2003年度《中國企業:適宜性調查》
中國企業已感到入世帶來的影響,并積極向咨詢機構尋求幫助,以面對國外競爭的挑戰和海外市場拓展的機遇。
入世后,中國企業對國際市場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向國際專業服務機構尋求服務。受訪企業表示,這一趨勢不僅是由于企業海外擴張的目的,也是為了對中國入世產生的相關行業影響有更深入的認識。
國內的市場和監管環境正在變化,中國企業應投入更多以進一步研究這一領域,確保經營結構和戰略最大化地提高競爭力,從而增加在國內外的投資回報。
[金融]
中國需要改革匯率制度
高盛公司董事總經理 胡祖六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動態總第160期
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和政府決策者紛紛呼吁中國對人民幣重估并使其升值。但是,中國和世界必須要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人民幣應當重估與否,而是這個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究竟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匯率制度。
首先,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內投資需求會超過國內儲蓄資金供應量,這樣中國就極有可能由目前的經常項目順差轉為逆差。此外,入世后關稅稅率的大幅度降低、配額的取消和貿易自由化政策的實施給中國長期受保護的國有工業以及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同時,中國正開始實施QFII計劃,該項計劃允許外國投資者有限度地進入中國國內的資本市場。中國還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實施QDII機制——允許內地居民投資于外國的股票和債券。為了促進結構改革并保持金融穩定,中國應當實行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中國現行的匯率制度不可能持久應對來自貿易和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雙重壓力。
公共債務風險需要正確評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
《中國貨幣市場》2003年第6期
公共債務管理者應當根據政府可能面對的經濟和金融沖擊,定期進行債務組合的風險評估。債務管理者應該進行如下風險分析。
首先,根據針對影響償債能力因素的一些假設,來預計未來中長期的償債成本。這些假設包括新的融資需求,債券存量的期限機構,未來利率、匯率以及相關的非金融變量的變動。
其次,建立“債務概要”,包括預計范圍內現有的和預計的債務組合的關鍵風險指標。
再次,總結風險評估的結果,來計算未來償債成本的財務和實際風險,這些測試是根據政府或整個國家可能面臨的經濟和金融沖擊制定的。風險通常是以風險假設下償債成本比預期成本的可能增加來衡量。
最后,總結各種政府債務組合管理戰略的成本和風險,作為未來制定融資策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