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種稱為“三句半”的曲藝節目很受觀眾歡迎。追根溯源,其來自古代一種叫做“十七字詩”的詩體。
“十七字詩”由五言三句、二言一句(末句)共17字組成,故名。此詩末句雖然只有兩個字,但卻是闡明或突出詩的主題的畫龍點睛之筆,常常帶有俏皮、詼諧、嘲諷的意趣。“十七字詩”相傳始于宋代山人張壽。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載:往年有丞相逝世于任上,有不知名的人嘲諷該丞相。朝廷出重賞捉拿嘲諷者。有人懷疑是山人張壽所為,于是將他逮捕,府尹親自審問他為什么戲弄丞相。張壽說,我自家鄉入京師已30年了,平時以“十七字詩”賣錢糊口,怎么敢戲弄大臣?縱使是我所為,我又怎敢如此著題?府尹一聽有理,大笑,于是放了張壽。這就是“十七字詩”一詞的最早出處。但此書并沒有記載“十七字詩”的內容。后來,宋代大學者洪邁在《夷堅志》中也提到了山人張壽以17字作詩,同樣也未載明詩的內容。
現存的一些古籍載有“十七字詩”,讀來頗有趣味。古代有一規定,某官父或母去世,其人要解官為之守孝三年,期滿后才可重新做官,謂之起復。南宋淳(理宗年號,即1241~1252年)間,史嵩之為相,他的父母年近八旬,為防不測,預為起復之計。當時有一個叫馬光祖的官員,他的父親死后,還未來得及哭喪,就起為淮東總領。另一個叫許堪的官員,還未過三年守孝期,也起為鎮江守將。里巷為之作“十七字詩”說:“光祖做總領,許堪為節制。丞相要起復,援例。”這對史嵩之官迷心竅(父母未去世,就預先準備起復之計)的做法諷刺得入木三分。明·馮夢龍在《笑史·文戲部》載: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年),有一個人好作“十七字詩”,觸目成誦。當時天旱,郡守求雨未果,叱人作詩嘲之曰:“太守出祈雨,萬民皆喜悅。昨日推窗看,見月。”“見月”即晴天,也就是未下雨。郡守知道后,令人把他抓來,說:聽人講你善作“十七字詩”,試再吟之,作得好就放你出去。隨即以“別號西坡”為題讓他作詩。其人應聲曰:“古人號東坡,今人號西坡。若將兩人較(“較”,比較),差多。”郡守大怒,令人打他十八大板。其人又吟曰:“作詩十七字,被責一十八。若上萬言書,打殺。”郡守無計可施,只好將他釋放了事。書中還講了一個很具有戲劇性的故事。這個郡守后來犯了誹謗朝廷罪,被發配鄖陽,其舅父送之,相持而泣,泣止,郡守居然也作了一首“十七字詩”:“發配在鄖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齊下淚,三行。”原來他舅父眇一目也。
清人褚人獲在《堅瓠集》十集中也講了一個“十七字詩”的故事:有一善作詩者,出一告示,誰若求他作詩,價錢是一文一字。有一妓女給她十七文錢,求他為自己作一首詩。善作詩者開口便吟:“美貌一佳人,妖嬈體態新。調脂并傅粉,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