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產業結構調整和利益的驅使,各地相繼擴大水產養殖規模,導致產量快速增長、價格持續低迷,養殖戶增產不增收,甚至虧損。下面對池塘養魚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剖析。
1.池塘條件亟待改善
當前普遍存在魚池陳舊老化和年久失修的問題,池埂坍塌,池底淤塞,溝渠老化,水質污染嚴重。即使是新開挖的魚池,也存在池埂沉降,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弊端。養殖戶要結合冬季干塘,清除過多淤泥(保留15~20厘米)。這樣一可加大水深,增大放養密度和產量;二可防止水體富營養,避免缺氧浮頭甚至泛塘;三可減少疾病傳染源,防止魚病流行。在開發成片精養魚池時,池埂要設計30%的沉降系數,建設完善的進排水系統,最好保持微流水。高產塘要配備增氧機。每0.6~1公頃成魚池組合0.125~0.2公頃苗種池,實現部分大規格魚種自給。
2.推廣配合飼料養魚
有的養殖戶片面認為,降低養魚成本的手段就是少投餌料。一方面以花白鰱為主養品種,草、鯽、鳊等吃食性魚類所占比重低;另一方面粗放式經營,少投餌料或只投喂單一性餌料,導致產量低、效益差。我們粗略比較了一下投喂菜粕和配合料的精養魚池的投入產出情況:在塘租、電費、藥費和勞務費基本固定的情況下,菜粕的餌料成本占總成本的40%~50%,每667平方米(1畝)產250~400公斤,餌料系數4.5~5,生產1公斤吃食魚的總成本約5.4~5.6元 ;配合餌料的成本雖占總成本的60%~70%,每667平方米產量卻高達750~1000公斤,餌料系數為1.4~2.0,生產1公斤吃食魚的總成本約4.8元。顯而易見,用廉價單一餌料,因營養不全面,轉化率低,并不能真正降低成本,而用優質全價餌料,因營養全面均衡,轉化率高,能大幅度提高單產,每生產1公斤優質魚的綜合成本反而降低0.6~1元。這就是在市場低迷的2001年,用廉價餌料養魚虧本,而用配合餌料的養殖戶能贏利的根本原因。
3.調整養殖結構,制定適宜的養殖模式
池塘養魚成敗的關鍵是制定切實可行的養殖模式。必須根據池塘條件、魚種供應、資金和餌料保障、技術水平制定合理的放養計劃,并對產量和市場作出準確的預測。南昌市配合餌料養魚較適宜的單產為:主養草魚塘每667平方米600公斤,主養鯽魚塘每667平方米500公斤,主養白鯧塘每667平方米750公斤左右。
養殖戶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養殖適銷對路品種,以生長快、經濟價值較高的吃食性魚類為主養品種,其產量可占總產的60%~70%。濱湖地區野雜魚資源豐富,可在池塘內設置幾只網箱養黃鱔,還可池塘混養鱖魚、鱸魚和黃顙魚,既可將低值魚轉化成經濟價值高的名貴魚類,還可提高餌料利用率。
養殖戶要準確預測市場價格走勢,采用輪捕輪放,實現均衡上市,順價銷售,避免年末集中上市而導致價格低迷。成片精養魚池應發展規模養殖和訂單漁業,形成規模效益,保證流通渠道暢通。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化解市場風險,實現增產增收。(江西熊春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