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分歧的根源何在?其一,歐洲文化仍受到社會主義理論傳統的深遠影響,歐洲的憲法往往更注重平等和再分配,而在美國,這種思想文化的影響相當有限。第二個根源是種族偏見
近幾十年來西歐與美國的關系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張。這是因為在具體問題——伊拉克戰爭的短期分歧,還是因為大西洋兩岸的意識形態分歧太深、太廣,不可能即刻消失?
在外交官和專家們掩飾雙方分歧之前,有必要對其根源進行探究。因為我們認為,大西洋兩岸的分歧確實反映出了雙方在價值觀方面的根本不同。這些不同不會也不應使雙方產生沖突。
看看雙方對待貧困、不平等和福利制度的看法,就能深刻領會到美歐之間巨大的價值觀差異。據世界價值觀調查(一項在約40個國家進行的知名態度觀調查),約60%的美國人認為貧困就是“懶惰”,而持這種觀點的歐洲人僅有26%。而認為窮人被貧窮所束縛的比例剛好倒過來:歐洲為60%,美國為29%。
同樣地,有關福利的調查表明,與歐洲人相比,美國人對不平等的不滿要小得多。實際上,即使是美國的窮人對不平等也并不在意,他們把不平等視為他們能爬上去的一個社會階梯。歐洲的窮人則把不平等視為難以逾越的社會鴻溝。
這些基本差異導致社會政策方面的顯著差別。在社會福利方面,歐洲的支出相當于美國的兩倍,歐洲的政府支出總額幾乎占GDP的50%。在美國,政府支出約占GDP的30%。這些數據并不只是社會支出,還涉及到國防和外交政策等問題。
如果歐洲想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它必須成為軍事強權:美國軍費占GDP的比例比歐洲高約4個百分點。但歐洲要達到這一點存在困難:隱隱出現的財政赤字和財力不支的納稅人使歐洲難于(如果不是說不可能)將更多百分點的GDP用于軍事開支。
但是,在諸如不平等方面的基本問題的態度差異根源何在?一個解釋是,美國是一個流動性更強的社會,窮人并沒有受到束縛,而且只要他們真正努力,他們就有可能擺脫貧困。美國人斷定,如果窮人還窮,那必定是因為他們懶惰。歐洲的窮人沒有這樣的流動性,因而缺乏美國窮人所擁有的機會。即使他們竭盡全力,他們仍會覺得受到束縛。
另外一種,也是最可能的解釋是,觀點的不同反映出了無視經濟現實的深遠意識形態差異。換而言之,大西洋兩岸的意識形態差別比在社會靈活性和假設的窮人懶惰的實際差異要大得多。
歐洲文化仍受到社會主義理論傳統的深遠影響,在許多歐洲國家,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得到廣泛支持。歐洲的憲法往往更注重平等和再分配。
而在美國,這種思想文化的影響相當有限。實際上,在大學之外,它幾乎沒有觸動美國人的生活。相反,“自我奮斗” 的文化(或神話)使美國的社會保守主義者有了意識形態工具,證明限制政府干預是合理的。《美國憲法》雖幾經修改補充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但仍反映出其作為一部旨在保護私有財產的成文法的最初宗旨。
大西洋兩岸在不平等等基本問題上的態度差異的第二個根源是種族偏見。美國是個種族分散的社會,因此大多數富裕的白人易于認為窮人(其中許多是黑人)不同于努力工作的白人,而且懶惰。
其實,即使不考慮收入方面的影響,白人也比非白人美國人更難于接受再分配政策,這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政策偏向少數族裔。由于種族不信任,即使是貧窮的白人也反對再分配政策。而在種族更加單一的歐洲國家,貧富差別要小得多:在瑞典,富人和窮人往往都是高大的金發白人。歐洲右翼分子之所以會利用移民問題作為攻擊福利制度的工具就不足為奇了。隨著歐洲文化日趨多樣化,福利制度受到的政治壓力似乎必定會增強。
現在,在貧窮、不平等和福利制度等方面,美國人和西歐人的基本態度差別仍很大。這些差別會不會以目前的形式存在下去,大西洋兩岸的分歧是會加大還是縮小,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