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拙作《若干步槍結構隨筆》(見《輕兵器》2002年第8期)發表以后,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有位熱情的愛好者甚至打聽跟我對話“空倉掛機”的那位戰士。這里,我只能抱歉。錢鐘書先生有句戲言:您嘗到一個好吃的蛋,何必找下蛋的雞吶!不過,興之所至,我想繼續討論一些有關步槍結構的問題。
▲比利時FNC標準槍管型(左)與短槍管型(右)突擊步槍
變頻技術
變頻技術最早出現在德國G11式4.7mm無殼彈槍上,射手扣住扳機不放,這時首先有3發彈以2000發/分的射頻射出,繼之則是以400發/分的射頻進行連發射擊,直到扳機被松開,射擊停止。后來它又出現在俄羅斯AN-94式5.45mm步槍上——射手扣住扳機不放,這時先有2發彈頭以1800發/分的射頻射出,繼之則是以600發/分的射頻進行連發射擊;如果松開扳機并再次扣住扳機,將會重復出現上述變頻射擊過程。
步槍射擊一直強調首發命中,由于 各種偏差的綜合作用,首發命中概率一直難以明顯提高,于是在20世紀60年代產生了多彈頭“齊射”的概念,以彈頭的自然散布彌補瞄準射擊誤差,提高命中概率,但多彈頭槍彈的遠戰性太差。80年代,德國人在研制G11步槍時,設計了一種高射頻點射和低射頻連發射擊的傳動原理。起初的3發是高射頻射擊,高射頻的目的是逼近齊射,射頻越高逼近程度越高,但在那種傳動下只能達到2000發/分,不過每發都是獨彈頭,遠戰性得到保持。在這3發點射期間,應保證 射手不受到明顯的后坐抗力,否則會影響點射精度,為此,整個槍身必須是浮動的。如果點射后還要持續射擊,扳機不必松開,由變頻機構自動轉換到低射頻。俄羅斯的AN-94步槍也是變射頻槍,據說射擊效果極佳。盡管AN-94步槍與G11步槍在結構上有很大差別,但它們的結構構成相似,除去一般的自動機要素,還揉進高頻點射機構、射頻變換裝置及槍身緩沖系統,并非簡單的“變射頻發射機構”。
實現變頻,只是為提高射擊效果提供了一種途徑,并不是“一變就靈”,還要看全槍力學結構是否合理。G11步槍與M16A2步槍在1990年阿伯丁靶場比試中未占上風,可能與點射機構的傳動不平穩有很大關系。
“變頻”是一項很有生命力的技術,是槍械發展史中一項很重要的創新,應當熟悉它,合理運用它。
3發點射機構
國外一些步槍如FNC步槍、美M16A2步槍等,發射機構中增加了3發點射機構。扣一次扳機只能發射3個彈頭,如果要進行連發射擊,則松開扳機,撥動變換裝置。3發點射機構有利于控制射彈量,提高射擊效果。但目前所見到的點射機構都沒有連發射擊功能,要進行連發射擊,就要先停止射擊,再利用變換裝置來改變發射方式,這就失去了火力機動性。因此,M16A2槍族中,3發點射機構只配于變型槍,基本型步槍不配。如果一個新的3發點射機構能在不停射的情況下變為連發射擊,這將是自動步槍發射機構設計方面重大的新成果,這樣的點射機構必定會廣泛應用。在這方面,奧地利AUG 5.56mm步槍的3發點射機構值得借鑒。
關于復進助推器
復進助推器在美國M16A1自動步槍中“獨家”出現。M16步槍是分立式拉機柄,拉機柄只能向后拉槍機,拉槍機動作結束后,機柄置于前方原位,不參與射擊時槍機的運動。復進時一旦槍機被卡在導軌上或阻力很大復進不到位時,射手完全無奈,只好撤出戰斗,分解后才能排除故障。為此,在改進設計時,右側設置一個復進助推器。這是該槍所特有的裝置,還沒有在其他步槍中看到過。M16步槍的槍機質量很小(只有0.33kg左右),運動中抗阻力的能力差,故經常發生復進不到位的故障,是一個不得已而設置的裝置。大部分步槍的拉機柄與槍機套在一起(如比利時FNC步槍)或與槍機固接于一體(如蘇 AK步槍),這類步槍的拉機柄隨槍機作往復運動,可以用它排除后退和復進中的故障。但這類拉機柄的槍身上設有拉機柄運動和分解的讓位槽,使步槍的防塵性能變差。
坐力的概念
在相當一部分人的概念里,把坐力看成是作用于射手的力(N),甚至有人專為研究各種步槍的坐力,設計了測力系統、力傳感器,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坐力是一種能量概念,就像馬力(HP)、火藥力(KJ/kg)一樣。坐力的定義應是射擊時武器沿后坐方向的動能(J)。坐力是一支步槍的特征值,對于一支非自動步槍,坐力由E=——來概略表達。式中,I0 為發射后彈頭和火藥賦予槍身的沖量,M為槍身質量。只要口徑、槍彈質量、初速、裝藥條件及槍身質量確定,坐力值也就確定不變。坐力對人的作用是通過后坐抗力(N)來體現的,這個作用過程在國外被稱作“kick”,就像牲口把人踢了一下。同樣一支步槍,在冬天操作時感到作用力小(P 2),因為棉衣服增大了緩沖作用(S2),夏天光膀子射擊感到疼痛(P 1),因為沒有衣服幫著緩沖(S1),您絕對不能說夏天坐力大,冬天坐力小,其實坐力并沒有變(E1=E2),只是后坐抗力(P 1,P2)變了。前面提到的研究坐力方法,實際測到的是后坐抗力,而不是坐力。
明確了坐力是什么,就會消除種種不正確的說法和做法。
▲G11無殼彈槍剖視,該槍采用了變頻技術
單手操作扳機與快慢機
這個問題曾經在95式槍族的研制過程中出現過,當時有人提出,既然扳機與快慢機處在一起,由右手統一操作是否更好。論證方案中就設計了單手操作系統。經過實踐,單手操作有許多問題,快慢機只能由拇指撥動,正向好施力,反向撥不動,操作準確度差,往往不到位,要靠左手“幫忙”定位。經過 專家多次討論,決定取消單手操作方案,快慢機直接放在變換軸上,由左手操作。直到設計定型時,下護手的模具仍然保留著單手操作的讓位槽。為了慎重起見,專門為單手操作做過分析。
▲緩沖效率—后坐抗力關系圖
▲G11無殼彈槍剖視,該槍采用了變頻技術
單手操作扳機和變換裝置在手槍是必須的,因為手槍是單手發射的武器。由于手槍結構的特點,也較容易實現,結構也走向典型化。在步槍上提出單手操作與有托結構有關,有托結構的步槍質心遠在握把前方,射擊據槍時右手握握把,左手要托在前方,如果左手操作快慢機,則槍身須置于地上才能操作,而右手操作快慢機則要好得多。所以有些單一發射方式(只能單發的步槍或只能連發的輕機槍)的槍上就出現過單手操作的機構(稱手動式保險機構),但那個結構很簡單,它只管發射或者不發射(保險)兩種狀態,對于右手拇指來講,這種結構好操作,扳到極限位置就行,但是對于有多種發射方式的步槍,拇指就難以準確操作了。所以,有托結構的自動步槍已看不到單手操作,快慢機基本上交給左手操作。因為在變換發射方式時,射手不一定要瞄準,槍身狀態不受約束,可以騰出左手操作。對于無托結構步槍,由于握把在槍身質心附近,左手沒有必要扶槍,操作快慢機時用不著“袖左手而旁觀”。
也許有人會說:“萬一一只手傷了怎么辦?多一個抵肩可能性(左手操槍)、多一個操作功能(單手操作)不是更好嗎!”我想,步槍是雙手操作的武器,萬一傷了一只手,這支步槍對他也沒有用了。
再談彎槍托與直槍托
這是一種習慣叫法,簡言之,槍托底部抵肩處與槍瞄軸線在高度上基本錯開的槍托稱彎托,基本不錯開的稱直托。如AK74步槍的槍托為彎托,M16步槍的為直托。
彎托“彎”的大小,與射擊姿勢很有關系,譬如,獵槍和運動槍以立姿射擊為主,需要彎度較大的槍托;步槍以臥姿射擊為主,槍托彎度就要小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此前,步槍以單發射擊為主,普遍采用彎槍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步槍逐漸以點射連射為主,彎托步槍的散布精度變差,顯然與槍托底部支撐偏離槍瞄軸線有關,于是,新出現的步槍槍托彎度盡量減小,直到M16步槍,干脆成為直槍托。直槍托顯然對射擊散布精度有很大好處,但給瞄準造成不便,難免影響射擊效果。那么到了無托結構的步槍,干脆是清一色的直托。
無托結構步槍一般尺寸小、質量輕,這是它的突出優點,但是由直托帶來的好處與瞄準不便帶來的負面效應,哪個為重?無托結構的瞄準工效有沒有辦法提高?這需要實踐來回答。◆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