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臺灣問題的始作俑者,也是中國走向統一進程中的最大外在阻力。從歷史上看,它是中美兩國關系的晴雨表,也是兩國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從現實來看,臺灣是美國的一張牌,在其對華戰略中有著異乎尋常的價值。
難以更改的地緣價值
國際關系中有許多因素是可變的,但地理位置是無法改變的,一個地區的基本地緣環境也是難以改變的。而臺灣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其無法改變的地緣位置。
臺灣的重要地緣意義體現在它扼西太平洋南北航線之要沖,既是亞歐大陸東入太平洋的橋頭堡,也是從海洋西進歐亞大陸的跳板與基地。異常重要的國際戰略地位,使臺灣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對于美國來講,冷戰時期,臺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是其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方基地。冷戰后,臺灣則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是其為遏制中國而設置的環太平洋戰略鏈的中間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二戰結束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臺灣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如果共產黨占領臺灣,那將對美國的戰略地位十分不利;大陸被共產黨控制,美國將不可能在戰爭期間長期獲得中國大陸沿海的港口、空軍基地和鐵路;所以臺灣作為停泊軍隊、控制海空作戰能力的軍事價值,變得尤為重要;而一個不友好的政府控制臺灣海峽的周圍海域,也將會對美國在日本、琉球群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利益構成威脅。為此,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如果可能,美國應利用外交和經濟手段防止共產黨對臺灣的控制,而一個非共產黨的政權對美國的軍事安全利益是極具價值的。
進入冷戰時期,臺灣更成為美國遏制前蘇聯和中國的橋頭堡,美國認為“只要共產黨仍與臺灣對抗,他們就不會向南部擴張”。因此,冷戰時期,臺灣對于美國的戰略價值大大提高。
冷戰以后,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臺灣在美國戰略中的地緣地位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在實際上有所提高。許多美國人甚至因此主張重新武裝臺灣。他們宣揚“臺灣對美國具有長久的地緣戰略價值,因為它地處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之間,這兩個海峽是連接東北、東南亞和中東的兩條關鍵海上交通要道。一個強大的友好的臺灣政府若幫助這些通道的暢通將符合美國利益。在失去了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和蘇比克灣海軍基地之后,臺灣作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潛在的作戰基地,是美國軍事計劃制定者所不應丟棄的戰略資產”。
難舍的經濟糾葛
今日天下,經貿為先,經濟交往日益滲透到國際關系當中,充當黏合劑的角色。經過二戰后幾十年的發展,臺灣從戰爭廢墟變成世界新興市場的重要一分子。盡管臺灣經濟目前處于發展的瓶頸,甚至面臨衰退的風險,但其在東亞區域經濟中的分量依然不容小覷。
在臺灣經濟發展進程中,美國可謂“功不可沒”。二戰后初期,正是在美國的大量“軍援”和“經援”之下,臺灣島內的經濟才得以起步,也正是因為有了美國這個大市場,臺灣經濟才得以起飛。
同樣,臺灣經濟的發展給美國帶來了許多好處,臺灣在美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美國重要的投資場所和商品銷售市場。
冷戰結束后,臺灣的經濟自由化和整體經濟實力依然在快速發展,美臺之間的經濟關系異常密切,雙方經濟滲透甚深,經濟聯系日益正規化,美國在臺灣的經濟利益更加難以割舍。以軍售為例,多年來臺灣穩居美國武器買主的第二位。正是由于臺灣這個大買家的惠顧,美國軍火生意在冷戰后世界武器市場一度萎縮的情況下,反而購銷兩旺。對美國來說,來自臺灣的大宗軍火訂單,意味著利潤、開工率和就業人口的增加。
此外,臺灣還把大部分外匯儲備存放在美國。在臺灣上世紀90年代進行的耗資2200億美元的六年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中,有許多項目都承包給了美國公司。多年來,臺灣還穩居美國貿易伙伴的前十名行列,美國在臺灣的累計投資已過50億美元,占臺灣所有外國投資的四分之一。
與此同時,美國許多政客在臺灣也有經濟利益。誰都知道美國是一個金元政治的國家,每一個政客身后都有數以千萬美元計的支撐。他們當中有很多人都在臺灣擁有自己的公司、業務和投資。事實上,那些反華陣營中的強硬分子往往就是美國在臺企業的后臺老板。
另外,臺灣在美國多年來展開了聲勢強大的游說活動,許多政客都受過臺灣說客的惠顧,臺灣當局支付他們的國際旅費,有時甚至為他們提供政治捐款。這些經濟利益也是許多美國反華政客所不便明言但又割舍不下的。
“自由中國牌”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斗爭、共處、競爭、合作是20世紀最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而臺灣在這個場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冷戰結束使世界的兩極格局瓦解,中美聯手遏制前蘇聯擴張的戰略基礎不復存在,而中國的崛起和濃厚的“共產主義色彩”使之成為美國西化、分化、弱化的主要對象。一些美國人認為:作為反對前蘇聯的中國牌不再需要了,現在是拿出一張新牌來打的時候了,那就是“自由中國牌”。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美國人認為臺灣的意識形態和美國一致,“人權記錄”也比大陸好;臺灣自80年代后期開放“黨禁”和“報禁”以來,“政治民主化成績很大”,加強與臺灣的政治合作符合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標準。美國人還認為,臺灣所發生的“奇跡般”變化使得“臺灣經驗光芒照人”,美國希望通過臺灣來影響中國大陸,他們認為“臺灣最有機會影響中國的現代化,使之沿著符合美國利益的軌道發展”。
從這個角度講,臺灣已成為美國對付中國的最大一筆戰略資產。近幾年來,臺灣當局在兩岸關系問題上十分強調以“民主”為統一的前提條件,強調與大陸分享“臺灣經驗”,陳水扁上臺后更強調“人權”、“民主”、“人道主義”,可謂與美國不謀而合,不能不說是煞費苦心。
(王雪森薦自《參考消息》 原標題《臺灣的價值何在?》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