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直轄以來,GDP增速一年比一年快:1999年比上年增長7.5%,到了2002年,前10月增速已達10.3%(截止12月增速已達10.4%,本刊注。),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
重慶經濟增速逐年加快,原因何在?記者前往重慶,在查閱市委書記黃鎮東和代市長王鴻舉的各種講話并采訪主管經濟工作的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后,一個概念在記者腦中逐漸明晰:重慶經濟的良性快速發展,得益于中央關于重慶直轄的戰略決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獨特的體制優勢。
重慶的體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行政成本低。
重慶直轄以后,作為省一級行政區劃,全市共轄人口3100萬,而重慶黨政機關等事業單位“吃皇糧者”,總人數僅52萬,二者比率為60:1,與全國30:1相比,整整少了一半。這就意味著,單是負擔行政人員“人吃馬喂”一項,重慶就比全國平均節約開支二分之一。
第二:行政效率高。
重慶直轄以后,下屬區、縣級行政區劃共40個。直轄市之下,不再設地級市。這樣,無論推進某項工作還是落實某一措施,都可以從市里直接到區縣,效率自然高了許多。而且,由于市里直接管理的二級行政區劃多達40個,管不過來,就會管得粗;管得粗,必然有意無意給下面放權;放了權,各區縣辦事少了一些掣肘,效率自然也會提高許多。
第三:政策用得活。
重慶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京津滬三市所享有的一些政策,國家所賦予直轄市的各項行政權和立法權,重慶都同樣享有。而重慶又是西部地區惟一的直轄市,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中的種種優惠,重慶毫無例外要與兄弟省區共同享受。正因此,在政策的靈活取舍和兼收并蓄方面,重慶可謂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第四:資源配置佳。
直轄市與一般省區相比,既享有一般省區所具有的行政決策權力,又享有地、市等基層行政單位所享有的土地、房產等經濟資源的支配權。所以,無論基礎設施建設也好,城市房地產開發也罷,市里制定出一個什么政策,就可以立即調配土地、房產等經濟資源與此政策相配套。
第五:城鄉聯動好。
重慶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市。這么大一座城市帶動這么大一片農村,在全國是獨一份,有獨特的優勢。黃奇帆副市長舉了一個例子:他由上海調到重慶后,曾到下面40個區縣搞調研。市領導下基層,下面更希望給個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財政“扶持”。黃說,要說“扶持”嘛,我們可以利用市里“直轄”的體制優勢,為下面辦點實事。你不是貧困縣,很缺錢嗎?你有土地資源,土地開發成本很低呀,那你就給市里開發1000畝土地吧!開發出這1000畝,按照國家政策,一畝地補貼一萬元,政府就該補貼給你1000萬元土地開發費。其實,在你們偏遠地區,一畝地頂多6000元成本就能開發出來,其余4000元就省下來了。一畝地節省4000元,1000畝不就是400萬元嗎?這400萬元,不就等于是政府“扶持”給你們的嗎?下面一聽,高興壞了,積極性很高。其實這樣做,市里也不虧,因為有了這1000畝新開發土地的指標,重慶即使要在市區搞房地產,也不必再以同樣的數量去開發土地了。而在市區新開發一畝土地,其成本不知要比偏遠山區高過多少倍。這豈不就是實實在在的雙贏?當然,如此雙贏,只有在重慶這樣獨特的“大城市加大農村”的直轄體制下才能產生。
最近幾年,重慶巧打直轄牌,將體制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推動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他們的經驗,已經引起兄弟省市區和首都一些專家學者的關注。人們在想,重慶的經驗,能否給我國即將開展的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以借鑒和啟示呢?
(摘自《經濟日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