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的昨天:留美、趕俄、壓德
北約于1949年冷戰高峰時建立。北約首任秘書長、英國的伊斯梅將軍,將北約成立時的作用和功能概括為三句話:留住美國人,趕走俄國人,壓住德國人。當年二戰結束不久,不論是對付當時的蘇聯還是德國,只有把美國士兵留下來才管用,僅靠英、法等西歐國家是不夠的。
上世紀90年代初,華約集團和前蘇聯相繼解體,北約一夜之間失去了敵人,其生存意義成了一個大問題。為了避免步華約后塵,北約領導人采取了雙擴大的戰略,一方面表示愿意接受前對手入盟,擴大北約成員;另一方面,在保留北約原有集體防御的基礎上,擴大北約職能,將處理地區武裝沖突和維護歐洲穩定作為北約的新功能。1999年科索沃戰爭就是北約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行的。但由于這是一場在北約防區外的戰爭,且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授權,在國際上和北約內部都引起了激烈爭論。
2001年“9·11”事件后,北約為了適應新的安全形勢,在美國的大力推動下,積極醞釀進行戰略大調整。在2002年11月21日~22日的布拉格北約成員國峰會上,北約國家一致認定國際恐怖主義是北約新時期最大的威脅。在目前北約新三大功能中,反恐躍居首位,地區維穩和集體防御退居次要位置。北約領導人還決定組建一支2.1萬人的北約反恐快速反應部隊,包括海陸空和防化等多兵種,裝備最新的精確制導武器,具有快速部署和持續作戰能力。而布拉格峰會也以確立反恐為北約的新使命,被寫進了北約歷史。
東擴:“舊戲新唱”
東擴是布拉格峰會的另一重頭戲。與1999年北約第一次東擴相比,此次東擴規模大、數量多。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7國獲準于2004年正式加入北約。
第一次東擴,美國的主要考慮是,利用俄冷戰后的弱勢地位,將整個中東歐納入北約框架,通過地緣擴張盡量壓縮俄的戰略空間;同時通過增加新成員,給北約注入新的活力,使美國在21世紀能繼續充當歐洲安全保護者的角色,以便在繼續遏制俄的同時,制約西歐,維護美國的獨霸地位。西歐國家則希望北約邊界能盡量東移,以減少和消除來自俄羅斯的潛在威脅。總體上來講,北約首輪東擴是冷戰結束后美國及其歐洲盟國為鞏固冷戰成果和擴大西方勢力范圍而采取的重大戰略步驟。
而此次東擴除針對俄羅斯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擴大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恐聯盟。此外,俄羅斯的反應也已有變化。葉利欽當政時,曾將波羅的海三國視為北約擴大的紅線,聲稱一旦逾越此線將導致新的冷戰。但“9·11”以來,俄美雙方出于反恐需要,加大了合作力度,俄與北約關系也迅速升溫。俄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立場明顯比以前緩和。俄總統普京2001年11月訪美期間公開表示,波羅的海三國是主權國家,有自主選擇加入北約等組織的權利。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參加2002年9月在華沙舉行的國防部長會議時,也首次沒有對北約東擴提出反對意見,這反映了普京在北約問題上的務實態度。總之,“9·11’給北約新一輪擴大在原有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含義,可謂“舊戲新唱”。
美國設計的北約轉型
“9·11”后北約啟動了《北大西洋憲章》“第5條款”,即“對任何一個北約國家的攻擊,均被視為對所有其他成員國的攻擊”,提出將與美并肩而戰,同時派5架北約軍事偵察機幫助參與對美國領空的巡邏任務。但美國卻沒有領北約的情,并且北約這個冷戰時期建立的龐然大物并未能在阿富汗戰爭中派上用場。國外輿論認為,這是繼蘇聯解體后北約面臨的又一次重大“生存危機”。美國之所以沒有利用北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從科索沃戰爭中發現歐洲盟國不具備與美共同作戰的能力。
2002年以來,美國極力推動北約按照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來進行自我改造,要求北約也認同“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是北約面臨的最大威脅”,并在此基礎上改革和調整北約職能。在2002年6月布魯塞爾北約國防部長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警告北約其他成員國:來自恐怖分子的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威脅,實際上比人們現在所知道的更嚴重。在會后召開的記者會上,拉姆斯菲爾德更以警告的口吻發出了改革北約的信號。布什政府在其上臺后公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也以一種要挾的口氣寫道:北約仍很重要,但條件是歐洲伙伴愿意并有能力反恐,只有做到這一點,北約“才能夠重新像冷戰時期一樣成為大西洋聯盟成員國集體防御的中心保障”。
北約向何處去?
布拉格峰會將把北約引向何處呢?
首先一點,北約政治化似很難避免。美國在布拉格峰會上竭力要求歐洲增加軍費,提高新型軍事能力。但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說:“在反恐中,軍事力量只能發揮20%的作用,其余部分需由警察、情報、外交和執法部門實現。”顯然,隨著北約戰略重心轉向反恐,北約在保留軍事功能的同時,其政治功能將會日益重要。
其次,北約東擴的步伐還會進行下去。此次東擴后,北約成員國將達到26個,北約的戰略防線在東部將直抵俄西北邊界,其南翼也將與孤懸一角的土耳其連成一片,北約戰略縱深得到進一步擴大。但北約東擴的步伐不會就此停頓下來。布拉格峰會明確強調:“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只要符合《北大西洋公約》的條件,能夠為歐洲和大西洋安全作出貢獻,都可以成為北約的成員。”同時,通過發展“和平伙伴關系”,北約的勢力正日益滲透到外高加索、中亞甚至包括蒙古在內的遠東地區。隨著北約反恐戰略的確立,北約與俄羅斯的關系可能會進一步密切。
最后,北約的活動范圍將擴大到全球各個地方。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想把北約作為其推行全球戰略的工具,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以償。目前美歐均認為,恐怖無國界,反恐無防區,北約未來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施反恐行動。當然,這支部隊是用來防御,還是用來進行“先發制人”的進攻?僅僅在北約成員國邊界范圍內使用,還是在北約范圍以外的地方使用?等等,北約內部也還有重大分歧。北約今后的發展還需進一步觀察。
(摘自《環球》本刊有刪節)